顯密雙修及受持其戒律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Practice and Vows of Sutrayana and Vajrayana

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Table of Contents || 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顯密雙修及受持其戒律

      怙主 果碩仁波切講授

      一般而言,(一個人)如果他是藏傳佛教徒,就會被認為是顯密雙修的佛教徒,也被認為是發心顯密雙修的弟子。就密法而言,也不光是西藏中國曾經也有過密法,另外,密法也有傳到蒙古及俄羅斯的一些地方,還有就整個喜馬拉雅山區來講,也是密法興盛的地方。就歷史上的日本來講,同樣也是密法興盛的一個地方。在日本,除了目前仍流傳的密法之外,東密的祖師空海的寝宮裡面,有密集金剛的佛像,這也表示無上瑜伽密法也曾傳到日本。

      我們會覺得自己是顯密雙修的弟子。所謂顯密雙修呢,是否僅是念一部顯宗的經,然後持一些密法語,這樣就認為自己是顯密雙修的弟子呢?光是如此是否即是顯密雙修呢?或者說是實修某一個法的修行者呢?,這也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去定論的。我們認為(自己)是大乘的弟子,那麼念誦一部大乘的經典,就會變成是大乘的佛教徒嗎?這個問題是要去好好思考的。

      從基本的層面來講,我們要作一個佛教徒呢,首先要具有一個出離心,另外在出離心之上,所修行的內容以菩提心來攝受,如此就能成為大乘的佛教徒。實修不是嘴巴上念一念就可以。

      以過去的歷史來講,密法在佛住世的時期並沒有廣泛弘揚。佛住世時、對大眾的傳法,主要還是小乘的內容,大乘只對少數有的弟子才宣說。至於密法傳授的對象,更是少數的少數。佛在傳授密法內容的時候,大都是以金剛持的形象來傳授的,因此受法弟子都是因具足的一些弟子。佛用口訣、訣竅的方式來傳授密法

      印度來例,很多印度的佛教徒注重小乘的修行,或者也可以講比較執著小乘的修行,對於大乘不是那麼有興趣。也出現過大乘佛說的講法。佛涅槃之後,後來寂天菩薩等祖師主張大乘佛說。這種情況在印度歷史上曾發生過。另外某些人他們也有另一種主張,認為大乘的修行就是非常廣大的,這樣一來對小乘就不具有很高的興趣,認為只有大乘的修行就足夠了,於是就比較排斥小乘。還有一些認為,我只要有顯宗的修行就足夠,並不需要密法的修行,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密法是非佛說

      因此就大乘密法來講,從彌勒、文殊到後來的龍樹父子,因為佛住世的時候大乘密法的內容並沒有廣為弘揚,因此等到龍樹父子為大乘的義理與密法,作了更多的詮釋,闡明大乘密法的內容,世人才能逐漸認識大乘密法的不共與殊勝,消弭對大乘密法的偏見與誤解。

      西藏也有類似的情況,藏傳佛教有前弘期及後弘期等二段時期,在前弘期、後弘期中間的一百多年,佛法因造受刻意的破壞而衰落(朗達瑪滅佛的時期)。到了後弘期的開端,有叫做智慧光、功德光二位藏王以虔敬而堅毅的信念,甚至犧牲生命,終於得以邀請阿底峽尊者入藏,重新將清淨的教法弘揚於藏地。阿底峽尊者小乘大乘密法,這所有的內容有次地的作為一個人成佛的法門。之後的西藏大致依循道次地修行的過程,其開端就是源自於阿底峽尊者

      西藏的祖師–仁達瓦大師,他曾說過:「作為佛說的經典我們不能用“這是好的經”、“這是壞的經”,這樣用好壞來作分別是不對的。」另外,以“這是聲聞”、“這是獨覺”、“這是菩薩乘”,而生起分別教法高低的心念,這都是不對的。如果作這樣子的分別取捨,他認為犯了捨法罪。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當中也有提到,作為整個佛法的修行而言,一切法門都是我們的實修法門,如果說因為分別小乘的法、大乘的法,而產生高低之分的話是不對的。作為小乘弟子也是一樣的,如果他對四諦十六行相的內容如果沒有產生定解,就有可能會捨棄大乘的法門,同樣的密宗的一些法門他也有可能捨棄。這就是因為對小乘教法的理解不夠的故。

      同樣作為菩薩乘的修行來講,有因乘果乘顯宗密宗。以顯密教法而言,一樣要理解,作為一位實修的人,任何一部佛經都是成佛的法門、成佛的方便,不能作“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需要的”、“這是不需要的”,這樣子區別對待。對於宗義上來講也是一樣的,“這是小乘的宗義”、“這是大乘的宗義”,然後認為一個是劣的,一個是優的好的。作這樣的區別也是不對的,這一切都犯了捨法罪。

      作為佛弟子,應該要理解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依據眾生、根器來說的,某些說法都是為了息滅輪迴的苦難,某一些法是針對利根的弟子而宣說,是為了成就一切遍智的果位。只要是佛說的都是成佛的法門,不能對教法作取跟捨。

      比如說我們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這個人的興趣是不高的,因此為了善巧的度化他,我們先指一個距離比較近的地方,說那個地方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景色也是不錯。這就如同聲聞的內容。到達這個地方之後,再跟他說,另外有個地方更為美好,就像是公園,這樣就如同大乘的法,因此佛所有的說法都是依照次第,善巧度化眾生方便

      敦巴曾經如此讚歎他的上師阿底峽尊者:尊者所傳授的教法都可以付諸實修。在座的各位都有聽過《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廣論的內容即是將佛經的內容依循次第融攝,從如理依止善知識直至成佛的實修內容。總而言之,佛宣說的一切教法都是成佛的方法。因此應該要知道,所有的佛法都要當做自己實修之用,要知道如何作為道用。

      我們坐在四方形的坐墊上,可以修行所有的法門。這方形的坐墊有一種解釋是說:坐在上面可以修出離心的內容、菩提心的內容、空性的內容、跟密乘的內容,這就是方形坐墊的象徵的意涵。

      因此作為顯宗密宗的內容都用因跟果的方式來理解,它具有因果的次第。這個內容有二部經典《大釋》及《無垢釋》中有提到,就顯密來講,它是因跟果的次第。同樣作為密法來講,我們都知道,是要以顯宗的修持作為基礎。密法的修行,需要修持出離心菩提心,因此顯宗的內容,對於密法而言就是共同前行的基礎。

      顯宗來講,如同我們所知道的,主要的修行需要有發心,要發菩提心。行的部分來講就是六度(六波羅密多),這就是顯宗主要的內容。就密法而言,金剛頂髻密續當中也有提到,為了生命我們也不能捨棄菩提心,同樣的為求到達彼岸,也不能捨棄六度佛子行等修行。這樣可以看出來密法顯宗修行基礎的要求。

      我們在接受密法灌頂時候,需要受持菩薩戒密咒戒,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顯密雙修的重要性。廣論首先提到,道之根本是依止善知識,之後是所謂的修道次第是什麼,這都是我們所知道的。首先我們所需要的,就是要知道尋找一位大乘的具格的善知識,從感念恩德這樣的心情下去依止。之後所有的修行次第的展開。在密法中,對一位具格的上師,弟子要將其觀為佛金剛持。我們念誦課本的時候也有提到,上師具有四種身的性質,因此他是佛的總集、法的總集、僧的總集、本尊的總集,以這樣子總集的方式將上師觀為佛金剛持密法裡面是要這作這種觀想的,這也是我們所知道的。

      因此我們在念誦的六座上師瑜伽,其實也是將顯密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像皈依的部分、發心的部分,之後有四無量心,後面是發心,發心的時候有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這些內容結合了廣論中依止善知識的內容,或者說在修行廣論依止善知識的內容的時候,是將密法的六座上師瑜伽結合在一起修的。

      如果是有接受過無上瑜伽密續本尊灌頂儀軌的內容會有對佛金剛持、對上師的一些讚頌,讚頌結束之後就會有一些供養,叫做真實意的供養供養包含外的、内的、密的供養,之後有一些獻曼達的內容,再之後會有光明與幻身的修行。因此簡單的來看,顯宗內容與密法的內容彼此是結合在一起,而作實修。

      一開始是從小乘教法入門,在小乘所提到的 “苦集滅道”四諦,首先所提到的就是苦諦苦諦包含無常的觀修。從苦諦著手是因為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處境,了解目前自己的狀況是什麼。另外,我們的願望是離苦得樂,而且是希望究竟的離苦得樂,不是暫時的離苦得樂–時而快樂時而痛苦,這並非我們的願望。要究竟的離苦得樂,就需要依照道次第修持。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死亡,生就是死的因。廣論中提到死無常的內容,從生這一刹這一切就是無常的,直至死亡的出現,這一切都有壞滅、死亡的性質。每個人都免不了一死。因此,廣論裡面就提到必死無疑的三個內容,再來說到死無定期,後面又說到在死亡的時候唯有佛法才有助益。

      去思維必死無疑的內容,就是我們一定會死亡,因此修行對我們來講是有幫忙的。其次,因為死亡隨時有可能出現,因此修行要從當下就開始。最後,在死亡的時候,只有佛法才有助益,因此我們的實修也只能選擇佛法。這些也都屬於死無常的修行。觀修無常非常重要。從對色法的了解開始,到最後成就一切智,這中間包含很多的內容。但是對色法的瞭解,是排在前面,它是對實際狀況的瞭解,並將其運用在自己的修行上,就是從觀修死無常開始,同時也包含暇滿難得的內容。

      觀修死無常的內容非常重要。猶如大悲心在修行的前、中、後都極為重要。觀修死無常也是如此。在開始修行的時候,觀修死無常可以策勵我們勇猛精進,在中間時候可能會有怠惰、散亂,觀修死無常會令我們警醒。觀修死無常在修道次第裡面所有的內容,令我們斷除對今生的執著。如果來世投生在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會有哪些痛苦?冷熱的痛苦、饑渴的痛苦、身不由己的一些痛苦

      在觀修死無常之後,是業的因果的內容。作為業的因果,包括因果不虛、善惡的因果等內容。之後需要我們去作懺悔懺悔是用後悔心、持戒心,對過去的罪業生起後悔、將來不再重犯的心情來持戒。之後就是上師瑜伽的內容,透過修持上師瑜伽,令自己的相續能快速成熟,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之後就進入了共同中士道。因為瞭解到輪迴的本質是痛苦,因此生起想要獲得解脫的心—出離心。其後就是上士道的修行。主要的內容是菩提心,其修法主要是七重因果、自他相換的內容。菩提心是為了一切眾生願成佛,但是只有這樣的發心是不夠的。就像我們要去某一個地方,只是有想法不行,還需要具體的行動—出發、前進。因此行菩提的內容—六度萬行的佛子行就必須付諸實踐。

      修持六度波羅蜜時,需要有三摩地的修持,如果沒有三摩地,任何一個六波羅蜜的修行,都不成為具量的修持。如同許多小溪流,要彙集成大河才會有力量。我們的心如同一頭瘋狂的大象,平常大都在分別、妄念中紛亂不堪,沒有辦法將心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因此需要以三摩地來調伏我們的心。三摩地的修習是定學,欲成就定學必須以戒學為基礎。

      修習三摩地時,除了要對治掉舉(散亂)沉沒(昏沉)等主要障礙,還要斷除對今生的執著,因此前面提到的觀修死無常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於三摩地的修習來說,觀修死無常是其不共的因。

      在修止的時候,專注的方法有九種(註一),憶念有四種(註二)。經過如是的修習,可以修成身心結合在一起的定,或稱為三摩地。首先有心的輕安的產生,然後有身的輕安的產生。最後修成了三摩地。但只是有定的修成是不夠的,入定可以一百年,甚至一個劫。但是因為我執沒有斷除,出定之後煩惱還是會造作。因此煩惱帶來的痛苦還是難以避免的。所以經由三摩地的修行,雖然我們能夠生在有頂天,在輪迴最高的境界,但是等到出定之後,因為業報的關係,還是會墮落惡趣。因此斷除我執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並且需要結合六智慧波羅密多的修行。

      (註一)九住心,指奢摩他的修習過程,通過這個九個階段的訓練,就可以進入心一境性,成就正定。

      九住心分為九個階段: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

      (註二)四運心:人的意念的生起有四個階段,(1)未念,意念尚未生起,但後面必會生起。(2)欲念,正在想生意念的瞬間。(3)正念,欲念正在生起。(4)念已,意念滅去。這四個階段總是在每一瞬間接續著,無有間斷,故稱四運心

      無我見非常重要,在佛經裡,是如何闡釋無我見?龍樹菩薩父子是如何詮釋遠離常見、斷見的方法,要如何了知中觀甚深見?,需要對緣起見有所認識。就如偈頌文所說“為了緣起見而精進努力”。同樣的,通過瞭解緣起見的義理從而安立中觀見。

      緣起見可說是最究竟透徹的見解,包含了離一及多等五大因(註四)的義理,具有猶如王者的力量。透過緣起見可以正確界定所破的認知。比如說一個寶瓶,如果對所破的認知不清楚的話,最後會變成這個瓶是找不到的、沒有的,變成一種斷見。如果想要沒有錯亂地去安立中觀見的話,用緣起見去了知中觀見是最好的。

      以認知而言,不管對現前的認知,還是總相的認知,要從自身經驗去掌握它。比如說我執是以什麼方式在執著的,我們認為它是自性而成的,自相而成的,這是我們的一種感覺。我們在經驗的層面,我見、我想的到底是什麼,對此內容的瞭解非常重要。就像非常恐懼時候,我們內心究竟是對何者感到恐懼?這種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要從我們自身經驗去理解它。此即為所破。如果說所破是寶瓶,它是一還是多,並不是那麼重要,我們的目標還是“我”,因此我在經驗的層面到底是什麼想法,我見、我想,是什麼樣的,這個才是重要的。

      以上就是共同道的修行。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些共同道的修行能具量是最好,如果暫時達不到則至少要有造作的的出離心等內容和經驗,之後就要進入密法。欲進入密法,就需要灌頂以及觀修儀軌

      中觀共同五大因: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離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緣起因。《入智者門》中說:「於因觀察金剛屑因;於果觀察,破有無生因;於體觀察,離一多因;於一切觀察,大緣起因。即以四大因進行抉擇。」另外,對因和果同時觀察,為破四句生因。總之,由觀察角度的不同,有五大因之正理。

      我們處在末法時代,如果等到真正的出離心生起之後再進行下一步的話,就沒有時間修習菩提心,同樣的,如果菩提心沒有生起就不接受菩薩戒的話,那樣我們短暫的一生有可能就結束了。因為在末法時代,只要有造作的、或是說在經驗的層面有一些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三摩地,就可進入密法。不然有可能沒有機會學習密法以及大乘教法。我們都說密法是無上甚深,比佛出世還要稀有難得,並且用曇花一現來比喻密法示現於世間的短暫。所以這一生能修行金剛乘是很聰明的選擇。

      作為密法的前行,對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慧作了聞思、實修,造作的經驗也已生起,然後就進入密法,接受灌頂。這樣我們就有機會去修習金剛乘教法的內容。當然我們的責任就變得更加重了,道次第每一項內容都要持續修習,另外,無上瑜伽密續的生起及圓滿次第也要去修。如果等每一內容都有所修證才進行下一內容,那樣就會失去串習修持稀有教法的機會了。因此這種選擇是很聰明的抉擇。

      欲趣入修持金剛乘教法,首先需要依止一位具格的金剛阿闍黎。在金剛阿闍黎座前,接受金剛阿闍黎的引導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