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千果碩仁波切於唐卡暨沙壇城展對工作人員的開示 || Teaching on Thangka and Sand Mandala

我們都在修行,而且都是以出離心為內容來做修持,因此對此生的生老病死等應觀察得很透徹。在此生,無論有多圓滿,我們也應認識到其不具實益,我們不僅應看淡此生,也需看淡整個輪迴。整體修行的目的就應建立在如此的觀念之上。
 
從我們發心及起心動念的角度來說,在我們個人實修的同時,我們也需勸發他人成為佛教徒,勸他人善加修行。因此從發心來講,從利益自他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應是廣大的發心。
 
我們之前也有提到過,就整體佛法而言,可分為大乘小乘,大小乘教法就是我們整體的佛法。如是的佛法,以緣起見為見地,以無害行為行持。因此,佛法的修持內容大致可分為緣起見及無害行。所謂無傷害,也並非僅僅是不去傷害其他有情,不光是這一個,我們的起心動念更需建立在慈悲心之上,應思維其他有情欲求離苦,同時也欲求得到安樂,獲得幸福。這是我們對眾生的一種慈悲心,以這種慈悲心為基礎,我們從行為上要不去傷害有情眾生
 
由此可知,我們做為佛教徒,尤其是做為大乘佛教徒,我們的見地就應該建立在緣起見上,我們的行為要建立在無傷害的行為上。
 
特別來說,我們做為大乘佛教徒,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應以利益他人做為重點,所有的出發點及從事的事情都應利益他人,這是我們最最核心的動機。
 
 
唐卡來說,我們在展覽唐卡時並不是展覽唐卡的藝術,也並非展覽唐卡是老的或是新的。
 
唐卡裡面有各種內容,我們展覽唐卡的同時,其實是要把唐卡所要表達的內容展顯出來。譬如佛的一生,用唐卡的方式把它畫了出來,我們看到唐卡之後就可以了解佛的一生是怎樣的,佛的歷史是怎樣的。因此,這雖然是一個藝術,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這是因為經由唐卡的藝術形式,唐卡需要表達的內容可以得以傳達,讓看到的人,欣賞的人可以學到東西,這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因此在唐卡的背后,有各種的涵義,這是我們需要去知道的。
 
從佛的一生來看,佛當年是一位王子,佛有王妃,有他的家眷,但是佛從這個家庭出來了,他出家了。關於他出家的由,我們也看到了故事裡說,他觀察到生老病死,他所看到的生老病死就是我們人生的寫照,我們的人生以本質來講,一樣也是生老病死。因此這一生,不管是多麼的圓滿,也都會變得不具實益,眷屬、受用、財富等等最終還是無意義的,主要是在傳達這樣的一種理念。因此,佛從自己的家中出離,佛是在告訴我們很多道理。佛出了家之後,對慈心、悲心菩提心三摩地及真實義空性都做了修行,這是六年的苦修。六年苦修之後,佛成就了正等覺果位,成為了正等覺的佛,這是傳達了成就究竟果位的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佛成為世間的國王,那究竟的目的是無法達成的,因此需要實修佛法。這也是在告訴我們,欲求真正的究竟安樂,唯有如佛所行的這般道路才可以達到目的。
 
此外,譬如看到菩薩唐卡,我們就可以介紹這是某位菩薩,那就會想到,這位菩薩是怎麼來的,這是可以解釋的。菩薩他降伏了愛我執我執,無始以來,讓我們輪迴,讓我們的痛苦的是這個愛我執。因此,菩薩主修的就是愛他、利他心、自輕他重,這就是菩薩的主修。經由菩提心的修行,最后他成為了菩薩。因此,如果是一幅菩薩唐卡,經由這幅唐卡,可以把菩提心的內容講出來。在這里,其實有很多的教法可說,而且從勸發一個人入門成為佛教徒來講,有很多因方便都可以將這些用上。當然,我們並不只是僅在我們的嘴巴上說一說,我們把這些故事說給其他人聽,我們更應該把這些故事說給自己聽。
 
我們剛剛所提到佛教就行為的部分而言,是無害行。慈悲心的修行,作為佛教徒來講,這就是我們的主修,尤其作為大乘佛教徒來講,慈悲心的修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去修持慈悲心。
 
講說佛法並非是要我們講故事,我們講佛法的這些歷史故事本身並不是佛法的重點,同樣,我們聽的重點也不是這些故事本身,我們主要還是經由故事及歷史去降伏內心,這才是重點,因此千萬不能聽一聽就算了。
 
類似這樣的開示,上師也講了很多次,包括我們剛剛所提到的,不止一次了。千萬不能當作是在說故事,我們應該將此實修,要去實踐他,這個一定要這樣子去理解,上師在這邊做開示完全不是在講故事。
 
如果某人聽佛法,聽了很多次,聽久了,變得麻木了,這樣子的人是沒有辦法救的。有一個比喻,說業障再深的人,如果給他說佛法還是有救的,但是聽佛法無數次且已經變得麻木的人,是沒得救了。
 
這個比喻是在說某人的心態是聽故事的心態,他每次都在聽而且會再聽到,但是他並沒有把這些內容放在自身上面去修,因此再聽也是沒有效果的。這是因為聽聞佛法時,聽聞者的心態所引起的,每次傳法他都會覺得這也聽過了,那也聽過了,但是聽是聽過了,不過他沒有去實踐這個內容。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類人的聽法動機也是有暇疵的,他在發心的時候多少也出了問題。所謂的問題是指,他聽完這個故事之後,他會想今天有沒有新的故事呢,他的心態會變成這樣。因此,如果是開示,他會想今天有沒有一些很特別的,有沒有新鮮的,就這個話題來講是不是新的,他都會往這個方向去想。因此,在還沒有說法之前,這個動機已經是這樣的動機,他都會在期盼一個新的故事,往這個方向發展,然後常常就會忽略故事本身的內容。
 
如果他是善于聽聞的人,那他就是一個謙虛的人,自在的人,謙虛自在對於聽法來講,已經是一個正確的徵兆了。如果他是專修的人,修的徵兆就是煩惱的減少,不管是否證悟空性,真實義有沒有通達,只要煩惱減少了,作為修來講,就是有了徵兆。
 
因此,如果是善於聽法的人,那這個人跟任何人都可以相處,不會出現同這個人相處不來,同那個人相處不來的狀況,不會是這樣的人。聽法圓滿的人跟任何人都可以相處得好,是一個善良的人。
 
我們是大乘佛教徒,我們修心的核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核心就是賢善心。具有賢善心的人就是善良的人,賢善心與善良的人是可以劃上等號的。因此,一個原本固執蠻橫的人,經過培養,變成是一個善良的人,好的人,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人,可以相處的一個人,這個就是所謂的賢善。
 
在藏地會說,如果有一顆樹被認為是好的樹木,就算它沒有長得很好看,也沒有開很多花,沒有很多的顏色,但是這顆樹是用來做藥的,用其可以入藥,那這樣的樹木的本質就是好的。或者說就像黃金也是這樣子,在它出土的時候,沒有任何形狀,有可能就是礦石那樣的一團,但是就它的質地是好的,因此有它揮發功用的地方。同樣,做為我們人來講,不需要很多的學問,也不需要一些證照證書等等,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最主要的是,不管是長得怎樣,不管他有沒有地位,有沒有讀過書,這些都是其次的,最主要來講,就是需要做一個好人,這樣子的好人,就是最好的功德。就像黃金一樣,雖然沒有做成各種的形狀,沒有做成各種的飾品,不過只要質地好,那就是最有用的。相反的就是,如果說他本質是壞的,不是善良的,那具有各種的學問,有各種的證書,反倒帶來危險的可能會更高。
 
因此,無論我們是說法還是聽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我們要做好人,一旦變成一個好人之後,不光自己是幸福的,我們周邊的其他人一樣也會幸福,我們的朋友也是幸福的,然後我們可以帶領整個社區都變成是幸福的。
 
我們有時候會說,我們去某一些地方旅遊玩得很開心,過得很好,我們都會這樣說,那表示我們是好人,因為我們做得是好人,我們出去之後發生的事情都是好的事情,我們本身的善良影響了我們的周邊,因此看到的事情是好的事情,我們相處的人也都變成了好人,這就是他的一種力量,他的一種影響力,如果有這樣好的人在,那整個社區,那整個社會,都會是很和平的,都會是很善良,這是很有價值的。
 
佛法來講,佛法的根本也是這一點。對于世俗來講,對於世間凡夫來講,善良是很重要的,比如這一生,我們都要面對它、度過它,對于這一生最有價值的,還是這種善良。如果這一生非常賢善地度過,對於來生我們就沒有任何可顧慮的了,此生的賢善可以決定來生是好的。如果這一生並非賢善,那我們祈求來生很好,是沒有因,沒有基礎的,僅僅依靠發願,而這一生做很多不善的事情,之後發願來生能夠很好,這是不那麼正常的。
 
 
我們都會說,我們的同學很重要,因為是我的校友,我的同班同學,我們就會看重他。同樣的道理,我們都是佛教徒,我們都是同一個佛的弟子,我們都在佛的這個家庭裡面,因此彼此要善待。我們在這個團體裡面,很善良地走完這一生,這是最最重要的。
 
總而言之,我們要聽法,我們所聽的法要去實修,這很重要,而實修的核心就是我們就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剛剛提到的這一點,確確實實是很重要,這種重要性對我們的這一生來說真的是至關緊要的,對自己很重要,對其他人來講也很重要。我們做為佛教徒,這也是最最重要的一個價值,我們將來要弘法利生,對這件事情來講,對佛法事業的推動來講,這個價值是最最重要的,對于這此生來世都是重要的。
 
希望我們的弟子把剛剛所提到的這些內容放在心上,我們希望聽法,希望做一個實修的人,我們進入聽法,讓我們變成是謙虛的一個人,低調的一個人,我們也希望進入修行,讓我們變成煩惱減少的人。
 
這些年來,我們各位付出很多,對此我們一直是抱有隨喜的心,我們還需要繼續付出,我們需要付出是因為我們要建立一個良善的社會,為了重建良善的社會,我們需要很多的付出,一個好的群體對於建立一個好的社會來說是很重要,這也值得我們好好的付出。
 
我們希望建立一個目標,我們的目標是讓我們變成佛法裡面的模範,在弘揚佛法這條道上,我們可以起到領航的作用,讓我們變成這種具有代表性的,模範意義的弘法團體。
 
這也是上師的心願,謝謝大家。

http://www.kunphen.com/html/2013/gljy_0530/124.html

更多甘露教言
More Teachings

菩提道次第講授 格西丹增卻佩 ** 第 33 課更新 || Lamrim Teaching with Geshe Tenzin Chophel ** Lesson 33 update
格魯神變祈願大法會開示 2021 於尼泊爾 圓滿法洲寺 || Monlam Chenmo Teaching, 2021 Nepal
2023新春祝福與開示 || 2023 Lunar New Year Teaching and Blessing
供曼陀羅法開示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Mandala Offering
修心七義開示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Seven Point Mind Training
顯密雙修及受持其戒律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Practice and Vows of Sutrayana and Vajrayana
供曼陀羅法暨三主要道開示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Mandala Offering and three principle aspects of the path
Jenang Initiation of Je Tsong Khapa Nepal 2022-03-22 || 三種姓合一宗喀巴大師隨許灌頂 2022-03-22
六臂瑪哈嘎拉隨許灌頂開示 2021-10-24 || Mahakala Jenang Empowerment Teaching 2021-10-24
Teaching on The Three Principal Aspects of the Path 2021-10-24 || 聖道三要開示
怙主果碩仁波切74壽誕 || Kyabje Gosok Rinpoche 74th Birthday Celebration
度母四曼達暨藥師八佛超渡法會開示 2021-03-21 於菩提法洲寺 || Tara Four Mandala and 8 Medicine Buddha Puja Teaching, 2021 at Yunlin Jangchub Choeling
度母四曼扎法會開示 2020-12-20 於台北佛堂 || Tara Four Mandala Offerings Puja Teaching, 2020 Taipei
四百供法會開示 菩提法洲寺 2020 || Gyabshi (400 Offerings) Puja Teaching 2020
怙主果碩仁波切 – 菩提法洲寺 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 Gosok Rinpoche Yamantaka Fire Puja Teaching 2020-08-16
Gosok Rinpoche Teaching on 73rd Birthday for Toronto || 怙主果碩仁波切73華誕多倫多開示
怙主果碩仁波切73華誕法會開示 || Gosok Rinpoche Teaching on 73rd Birthday
7 point mind training || 修心七義教授
金剛薩埵百字明修誦法開示 || Teaching on 100 Syllable Vajrasattva Mantra Practice
修心八頌教授 || Teaching on Eight Verses of Mind Training
如果根是毒,枝葉也是毒;如果根是藥,枝葉也是藥 || Teaching on Poison and Medicine
真修行人每天必定會冥想死亡 || Teaching on Meditation on Death
格魯大威德火供 || Yamantaka Fire Puja Teaching
共修開示 || Teaching on Group Practice
藏傳佛教修行次第 || Stages of Tibetan Buddhist Practice
空性見教授——應成自續兩派中觀見簡介 || Teaching on Emptiness: Introduction to Middle Way
怙主堪千果碩仁波切2016年中秋節開示 || Mid Autumn Festival Teaching
怙主堪千果碩仁波切2015年中秋節開示 || Mid Autumn Festival Teaching
佛法實修之道(二)——堪千果碩仁波切六秩晉六壽誕慶祝法會 || Path of Buddhist Practice 2
佛法實修之道(一) ——4月7日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 Path of Buddhist Practice 1
無量壽佛隨許灌頂法會開示 || Amitayus Empowerment Teaching
《甘丹聖教增廣願文》講解 || Teaching on Aspiration Prayer for the Flourishing of Je Tsongkhapa’s Teachings
不動佛隨許灌頂開示 || Akshobhya Empowerment Teaching
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灌頂開示 || Thousand Arm Chenrezig Empowerment Teaching
白瑪哈嘎拉隨許灌頂開示 || White Mahakala Empowerment Teaching
尊勝佛母隨許灌頂法會開示 || Usnisavijaya Empowerment Teaching
仁波切六秩晉五華誕祝壽法會對多倫多弟子開示 || 2011 Toronto Teaching
曼陀羅表義——大威德金剛壇城所表義解 || Teaching on the Meaning of Yamantaka Mandala
白度母如意輪火供法會開示 || White Tara Wish Fulfilling Wheel Fire Puja Teaching
聲聞乘道次第概述 || Teaching on Sravakayana
大悲觀世音菩薩與圓融自在的人生 || Avalokitesvara And a Happy Life
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 Yamantaka Fire Puja Teaching
十二緣起支 || Teaching on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atityasamutpada
迴向願文 || Teaching on Dedications
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噶當十秘財) || How to Get Rid of Attachments in This Life
如何斷除對來生的貪著 || How to Get Rid of Attachments to Samsara
菩提心的殊勝 || Teaching on Merits of Bodhicitta
暇滿難得 || Teaching on Precious Human Rebirth
死無常 || Teaching on Impermanence
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 Teaching on Bodhicitta Practice
浴佛法會開示 || Vesak Day Teaching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 Teaching on Merits and Benefits of Bodhicitta
Teachings on Je Tsongkhapa’s Three Principal Aspects of the Path
大乘長淨戒開示 || Mahayana Vow Teaching
大年初三祈願法會開示 (談煙供及護法的供奉) || Smoke Puja and Protector Offering Teaching
藏傳佛教的內涵 || Teaching on Tibetan Buddhism
皈依開示 || Teaching on Taking Refuge
三十五佛禮懺法教授 || Thirty Five Confession Buddhas Teaching
大禮拜的功德 || Benefits and Merits of Prostration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