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義
北頂法王 怙主果碩仁波切講授
修心七義釋文‧具德上師口授甘露心要
願至聖大悲無別具德諸上師一切生中歡喜作攝受
廣大二資乳海中所生 斷證功德圓滿之壇城
苦難眾生悲憫清涼蔭 仁王教語月輪賜妙善
十萬晶月玉液所濯洗 諸佛語明妙音之相貌
善說頸之莊嚴今降臨 祈賜深明速捷之智慧
大悲寶藏三界眾生眼 尊者師徒(註1)以及三昆仲(註2)
顯揚此道噶當金山鬘 莊嚴於頂不離作美飾
廣大顯密教海諸法理 依於賢慧法王之意旨
教證二法總持與弘揚 二位無比大師勝增廣
世間自在三域眾生眼 袈裟舞戲雪域之怙主
圓滿佛法持有之法主 慈悲自性聖者賜吉祥
一切深廣佛典之心髓 二種殊勝珍寶修心理
依於正士法語上師恩 喜說此法願淨心諦聽
此乃善巧方便具足大悲,聲譽如搖曳之飛幡顯揚於三域,吾等無與倫比導師釋迦牟尼佛一切經典之心要,三世一切諸佛所行之同一大道,二大車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以及寂天大菩薩等三者,依於佛陀意旨所善加解說之精華,通往一切種智佛地圓滿無缺之善道,
具德阿底峽尊者為世人所稱揚之《修心大耳傳教授》(註3) 。今以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心子虛空祥尊者(註4)所著《修心日光論》之章節為依據,
略為簡說,其分二: 一、講說具尋慧者所趣入支,釋其從何流傳傳記及教授殊勝。二、開示珍寶之王教授正義。
註1 指阿底峽尊者與種敦巴大師。
註2 博多瓦、慬哦瓦、普穹瓦三位大師同出於種敦巴大師之門。
註3 又稱《修心七義論》。本法由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直到阿底峽尊者。尊者將此法秘密傳給善知識種敦巴,善知識種敦巴為弟子們公開傳授道次第,而將此法秘密傳給博多瓦大師,博多瓦將它秘密傳給朗日塘巴與霞惹瓦二人,霞惹瓦又傳給受持菩提心法的切喀瓦大師,至此,這個耳傳修法方公開于世。
註4 虛空祥,藏文名稱「南喀貝」,或尊稱「霍敦南喀貝」。
甲一、講說具尋慧者所趣入支,釋其從何流傳傳記及教授殊勝
此分二: 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由共處講說從何流傳傳記及教授殊勝。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由不共門中別示教授殊勝。
乙 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由共處講說從何流傳傳記及教授殊勝。
頌云:「教授甘露藏,從金洲所傳」,總的來說,有些典籍於內容的次序有所錯亂,以及隱藏要訣在其中者,而後者又有隱匿未加解說,以及說明隱匿之理(註5)等情形。因此,如同水的源頭必溯及雪山一樣,正法的傳承要要溯及吾等導師正等覺釋迦牟尼佛,此後,如同人與人之間不為犬所礙(註6) 一樣,沒有間斷的法脈傳承上師,依此修習菩提心的典籍,將佛經及其釋論由諸大車(註7)所斷定之義理等,直
接或間接有關修習菩提心珍寶的內容,詳加抉擇確定而成易於傳授的口訣(註8) 。「口訣」雖有許多,其梵文「烏巴迭夏」是入於親自教導之意,因此應了解「口訣」主要意涵是,對於諸大經藏中所隱含的義理,藉由依止具相善知識得易於了解之方便。宗喀巴大師向文殊菩薩請示「經典與口訣二者中,應以何為主要而修?」所得的答覆是「口訣應與經典相符,經典無論何時皆不應捨。」如是口訣亦僅是從正等覺佛陀經無數聖者,無間斷口耳相傳的口傳其中之一,耳傳的教授載於文字的傳規有兩種,一種是自他交換的修持菩提心法門,另一種是將耳傳口訣立於文字而聞名之「修心七義」,此是後者。
註6 མི་བར་དུ་ཁྱི་མ་ཆོད་པའི p3
註7 指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諸大乘師。
註8 或者翻譯為「教授」或「教誡」。
具足善巧方便及大悲的吾等導師正等覺佛陀,根據所化之界(註9) 、意樂(註10) 、隨眠(註11)的差別而三轉法輪,安置無數眾生入於成熟解脫之善道,其所宣說一切法蘊所有教授的差別只在於–有的作為道之主體,有的作為支分,而所有教授無非都是要引導眾生入於大乘證悟菩提,其亦皆是無餘消滅煩惱及其衍生之生老病死等苦痛,順利賜予無住涅槃(註12)果位之甘露,其中修心教授應是甘露中最殊勝者。所謂「甘露」,梵文為「阿蜜達」,意為「入於無死位」。人與天神欲希求獲致甘露果位者,修持聲聞緣覺全部道之支分,雖然能夠獲得從輪迴生老病死苦中解脫的果位,但若是發起無上殊勝菩提心,修習一切圓滿道之支分,則不僅如是而已,即使登地菩薩亦不能斷盡的不可思議死,亦能斷盡無餘,順利得賜一切種智佛果位。是故,若要說甘露之中,何者是最主要或是心要,應當是修持菩提心的教法中,以自他交換修心的這個教授吧。
(註9) 此指種、類或趣。
(註10)即思惟。
(註11) 潛伏在內心深處如影「隨」形,幽微難知如「眠」,故稱為「隨眠」。
(註12) 無住涅槃意指不住生死輪迴及涅槃寂靜二邊,成正等覺。
試問「教授甘露藏」的法源為何呢?無與倫比阿底峽尊者諸多獲得成就的上師中,大乘修心的傳承有三:
一、法鎧論師,雖然論師一開始是執持聲聞分別說部的見解,然而卻是以自他交換為誓句核心修持的聖者,他曾將自身的肉割下餵食病患,讓患者從病苦中脫離,並且說過「若對眾生有利益,我若需死亦無悔」等,行諸難行,其詳情可參閱各種典故了知。由於如是的加持,以及積聚偉大資糧的力量所致,其後來於心續中生起龍樹父子無顛倒正見的精要,是一個具足殊勝斷證功德的上師,其法語在袞卻榜所彙集的《修心百篇》中,有《修心利刃輪》和《孔雀滅毒論》二文。
二、慈瑜伽論師(註13) ,以慈心為主修而聞名,此即小古薩利大師,如《修心善說集論》中所說,此師以慈悲心、菩提心為主修,有一回在說法時,見一人以棍棒打狗,師將此狗的痛苦自己領受,故而跌坐於旁,而旁人未見其傷,以為過於矯情做作。師知後將背部示於旁人,見狗被打部位,於師身上腫脹,旁眾因而對師生起信仰。師將慈悲心、菩提心珍寶作為誓句於靜處潛修時,作悟道歌頌說:「為度一切父母眾,以我所有五惑毒,引出眾生之五毒,並以離貪等善根,平分給與六道眾。以我病等諸苦果,引渡同我諸苦厄,並以無病諸利樂,平分給與六道眾。若如是作輪迴中,自我刹那亦不遊,但願未證菩提間,所有將受惑因果,於此生中全盡受。今年今月願盡出,今日現時願盡受,依此小苦廣斷方,願我亂心成純潔。」
又他在恒河岸邊修行時,至尊怙主彌勒來到他的面前,他親見慈尊顏面。他歡喜地作勸慰歌道:「聞除惡趣苦之歌,思斷生死樹之歌,修速證得菩提歌,慈悲菩提此歌奇。煩惱五毒如敵摧,但汝取之修心奇,病等諸苦雖難忍,但汝取之修心奇。若捨自利勤利他,仍遊輪迴無此語,故毫不粘自利心,他棄我取是修訣。」
(註13) 或譯彌勒瑜伽師。
大乘經教雖無邊,此中未攝無絲毫,以故汝之金剛歌,說為聞思修亦可。世間皈處善士等,十方諸佛之心髓,汝心出現真稀有。」
複作頌道:
「從無始來聯親眷,所有父母諸眾生,我皆思安於菩提,以此法行供慈尊。
爾時毫不沾自利,全心全意修利他,此即菩提心修要,以此法行供慈尊。
苦樂等捨任何受,皆取以助修菩提,多劫所積任何福,不作迴向聲聞法,以此法行供慈尊。
發現任何不意樂,毫不拋失披忍鎧,以恩所撫諸人士,恩將仇報仍樂撫,以此法行供慈尊。
嗔恨諸人所積惡,悲其不善念不失,魔類鬼神齊為敵,自愛自護皆不作,以此法行供慈尊。
縱遭不治沉痾迫,未曾信依非法人,由吝嗇報雖窮困,未以邪命作衣食,以此法行供慈尊。
所有惡朋雖圍攻,亦不報以治彼法,總於行坐任何行,盲目從事全不作,以此法行供慈尊。
雖然如是於諸法,不作絲毫實有想,此為菩提之修要,以此法行供慈尊。
如是行供此善法,為令我心淨治故,祈慈尊眷受此供,受而加持我淨心。」
吟誦修證道歌,以修行供養獻於至尊怙主彌勒,令人由然生起不可思議覺受,肯定也必能獲得極大加持,道歌的內容有心欲修持者,可將「以此法行供慈尊」改成念誦「以此法行供」再加上自己根本上師法號,緩慢地念,想必能引起覺受。
如是無與倫比阿底峽尊者在慈瑜伽論師跟前,如瓶注滿水般領受所有大乘修心的教授,心續生起殊勝定解,故作讚云:「慈氏聖者…」。
三、金洲大師法稱,如同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所讚「嫻熟菩提心法金洲師」一致,菩薩因於多生修習菩提心,待發心因緣成熟,降生為具足財富權勢的金洲(註14)王族之王子,自幼即會自然持誦皈依偈頌,顯現諸多稀有徵相。稍長後為求法故遠赴印度,對於修行成就聖者「摩訶喜羅達」大師生起無所分的信仰,之後入佛門出家受具足戒,聽聞三藏四續所攝無餘之教授,尤其是如諸大論師所宗之深廣道體,圓滿聽受並且嫻熟。特別是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菩薩,愛他勝己之菩提心珍寶教授極為精通。爾後回到金洲為當地信眾廣說大乘法門,安置眾生於皈依三寶、勵行供養、虔信大乘法及廣發大願等善道。如《修心善慧密意莊嚴》(註15)所述,大師著有《般若現觀莊嚴經論兩合釋論》,以及《菩薩修心次第》、《起伏覺悟修心法》、《現觀莊嚴論釋十一要義攝論》、等諸多希有善說論著。
如是無比阿底峽尊者在金洲十二年,於聖者金洲大師法稱的跟前,領受了大乘道的圓滿次第,特別是甘露勝藥般的菩提心圓滿教授。令一切見、聞、憶念、接觸他的信眾,皆隨其界與意樂差別而滿足各自法緣,使得攝受和成熟定解。如讚云:「金洲王子上師前,求得菩提心甘露,作出饒益眾生業,阿底峽尊者前我祈禱。」
(註14) 今蘇門答臘島。
(註15) ཡོངས་འཛན་ཡེ་ཤེས་རྒྱལ་མཚན 慧幢論師所著
乙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由不共門中別示教授殊勝。
頌云:「應知諸教義,如金剛日樹」,為了生起對於一般修心經論,以及此修心七義教授的敬重故,於此典籍不共的功德方面,別示教授殊勝。甘露之中,此修菩提心教授當為至尊,其不止與金剛寶石、日輪、藥樹等諸法相應,在此五濁惡世,亦是將惡緣轉為道用之最勝方便,接著依次詳說。
金剛寶石具有三大特性。即使破碎,因屬性珍貴亦能映蔽其它飾品,從屬性上仍未尚失金剛寶石之名,從利益來看可去除一切輪迴的窮困。以下分別以此三種特性作為比喻來說明。
首先,金剛寶石無論是完整無缺或者斷裂成為碎片,價值皆比金銀等一切其它飾品,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樣的比喻,所講述的菩提心教授,全部的圓滿道體於心續中生起,那當然不用說,就算教授的道體其一支分之義理,能於心續稍許生起,就能勝伏聲聞緣覺一切功德之故。
其次,金剛寶石就算碎裂後,仍是金剛寶石不失其名。同樣的比喻,偉大的佛子行,即便無有能力作廣大修學,但僅憑世俗菩提心寶石於心續生起,菩薩之名即不失,得以獲稱為佛子。
第三,金剛寶石能去除輪迴的窮困,成辦一切心願。同樣的比喻,此教授的義理僅少分於心續中生起,即能將一切衰損之根源「我愛執」,所產生的輪迴之窮困痛苦無餘去除,成辦一切希求義利。
這些在《聖彌勒解脫經》(註16) 等諸多經典中,以各種比喻詳說無數菩提心利益功德,欲知詳情可參閱。經文中於比喻之處只見「窮困」而已,但經文中說明則見「輪迴的窮困」,故斷定應特別加上「輪迴的」。
(註16) 《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生死貧窮即輪迴的窮困。
而與日輪相應的情形來說,不用說黑暗毫無機會能遮覆整個日輪,就是一絲絲太陽光入於暗處,黑暗即無法與光並存一處,同時在一起發揮作用。相同的比喻,不用說此教授之全部義理,即使於心續中生起道之支分少許內涵,則我愛執及其引生的煩惱及隨煩惱(註17) 等,則無法存於心續中,同時在一起發揮作用。即經文中常見「無有是處」與「無有機會」的意思,有各種說法。如《入行論》云:「眾生無知昏霧塞,此是破暗皎日輪」。
另與藥樹相應的情形來說,不止整株藥樹具有去除各種疾病的能力,光只是根部、樹葉、花朵或果實等,亦能止息諸多病症,同樣的比喻,不用說在心續生起此教授之全部義理,經典的內涵少分於心續中生起,即能將煩惱及其所生身心的痛苦全部平息。此喻內容源自《華嚴經》:「善男子!如有藥樹…」。
此等利益功德,在《華嚴經》、《入行論》及《學集論》等諸多典籍中有無數詳說。頌云:「五濁(註18) 厚重時,轉成菩提道。」五濁極為橫流之現世,此教授本身具有不共之殊勝處。總的來說,此時能清淨修行者希有,即使有欲趣入清淨修行者,亦面臨諸多內外違緣而不得自主,因此像此種修心的教授若未得修持,要入於道實為困難。若得以實修此教授,將惡緣轉為菩提道的修持,誠可讚為至尊,在五濁罪惡溢流之時,亦定能令獲此暇身有所義利。
(註17)隨煩惱,也常稱二十隨煩惱,指的是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心亂、二十不正。
(註18)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合稱五濁。
一般以大悲導師佛陀入滅一千五百年後,許為五濁時代開始,但不管如何,現世可見的大部份眾生多失壞於執持我愛執之故,總想著只有自己要過活,對於別人抱以鄙視輕忽,完全無視他人性命,不由自主地造作損害別人身心的惡業。貪愛己方、憎惡對方等感招無盡的煩惱與惡果,為害自己與他人。由於過去的業力及暫時的各種因緣,以致各種病症及傷害四大(註19)屢屢產生。此外,諸如久旱不雨,亦是外器世界的四大衰敗之故,而令作物欠收導致災荒。不信業果道理,到處充斥著對真理有顛倒邪見的惡人,戰事、爭鬥、偷盜等無有間斷,此應了知此乃是內情世間的有情敗壞而生的果啊!
是故,在此比濁更濁、惡緣紛亂之時,雖然修行的順緣少且有違緣作障,但若能將修心的教授嫻熟於心,善巧運用其方便,則無論是來自外部四大或戰亂災荒的危害,自己身體的疾病或內心的痛苦,人及非人的傷害等,所有內外違緣,全部皆能作為修行及成辦安樂的順緣助伴。再者,此惡世何止宛如輪迴苦海,根本就像是處在五濁衰損所侵擾,遍滿荊棘的牢房一般,如此情境吾人若能作為修心所依,將其視為「極樂世界」、「無苦干擾的淨土」,或者一切安樂源自內心的「樂源之城」,此有各種名相譬喻,諸多噶當派(註20)祖師以之聞名,那麼即能在此濁世,圓滿廣大資糧,具足無邊利益功德。
如此殊勝的教授,能將所有惡緣轉為菩提及安樂大道,如是善加修持至為重要,諸具智者,應把修持二種殊勝菩提心珍寶的教授,執為修持的核心,努力希求獲此暇身之義利。
(註19)四大,此指地、水、火、風等生命四大元素。
(註20) 噶當派,噶,藏語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為將佛的一切語言和三藏教義,都攝在該派始祖阿底峽所傳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並據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