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主果碩仁波切 講授

欲斷除對此生的著,除修習暇滿人身難得之外,尚須修習死無常。行者若未能體認生命終將結束且死期不定等死無常的本質,容易執持生命是恆常延續的謬見,因而無法斷除對此生的著。

導致有情眾生不斷於輪迴中漂流的關鍵,在於眾生所執持的四種顛倒的見解:一、執無常為恆常—-情器世間所有物質乃至人身,自形成以後,即剎那不斷地趨向壞滅,終將步上毀壞與消失的結局,其本質為無常,如是觀察與思惟,能令行者減輕乃至斷除對此生的執著。二、執痛苦為安樂。三、執不清淨為清淨—-行者觀察自己於輪迴中的種種際遇,無非受不清淨而有漏的業力所決定,因而感得於輪迴中沉淪,承受著苦苦壞苦行苦等不清淨且痛苦的果報。行者思惟業果的法則並觀照輪迴痛苦的本質,能破除此二種顛倒的見解,從而斷除對來世的著。四、執無自性為有自性—行者藉由修持空性正見慧了知「諸法無自性」的本質,能破除此種顛倒的見解。

無常可分為粗分與細分二種層面加以說明:粗分無常即指容易為行者所發現與察覺的現象,諸如杯子、瓶子會碎裂,人與其他動物的死亡等現象。細分的無常則指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的表相於形成之初開始,即剎那不斷逐步朝毀壞邁進,其本質為無自性,所形成的現象皆是具有痛苦與有漏的果報。「死無常」的內涵即包含粗分(死亡)與細分(自入住母胎開始,即剎那不斷邁向死亡的過程)二種層次。

行者或許會認為人終將死亡的觀念,乃為每個人所熟知;亦認為自己對死無常有相當程度的體悟,然若深入思惟,必然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人均認為死亡不會立即降臨在自己身上,因而執持「生命是恆常」的偏見,將心力完全投注於追求此生的富貴圓滿之上。日夜所憂慮的是自己能否衣食無虞匱乏?能否具有美好的名聲?能否為親眷謀取更多的利益?能否打擊自己的仇敵?卻從不憂慮自己的死期不知何時降臨?是否已做好準備面臨死亡?從而導致死亡來臨時,內心為慌亂與恐懼所盤據,親眷束手無策,財富、權勢分毫也帶不走,僅剩此生所造作的善業與惡業伴隨自己,孤獨地邁向未知的來生。

世人由於對死無常未能正確的認知與深刻的體悟,以致不易趣入善行,且用盡各種方法追求此生的榮華富貴,因而造作深重的惡業,導致將來須承受無量無邊的苦果。縱使能發心皈依三寶修行,卻無法於心續中產生任何證量,問題的根源均在於行者未能跨越「體悟死無常」的門檻。反之,若行者能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則任何惡行均能得以止息,所從事的任何修持將極為清淨有力,從而使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能於心續中迅速產生,乃至終能獲致解脫成佛。
修持死無常的次第如下:

一、不修死無常的過患:

1、忘失正法—行者由於執持生命不會於短時間內結束的謬見,所思所作均為追逐世間的榮華富貴,因而忘失殊勝難得的正法。

2、未能趣入修持正法—行者雖知修持正法的重要性,然卻認為自己明天不會死、下個月不會死、明年不會死,甚至身罹重病,仍期待病情能好轉,不願接受死無常隨時可能到來的事實,故而因循苟且、渾噩度日,不斷拖延修持正法的時間,終至蹉跎一生。宗喀巴大師云:「世人由於不能了知死無常的重要,因而在面臨死亡時,手足無措,終致悔恨而死。」

3、未能清淨修持正法—行者雖已開始修持正法,然卻以企求此生身體能健康、家庭事業能圓滿、獲得豐厚的財富與美好的名聲等發心動機,而禮佛、誦經與修持儀軌,即使發願閉關修行,仍期盼他人讚歎自己能精進修行,將來能獲得成就與贏得眾人的尊敬。以此希求世間名聞利養的動機,行者所修持的任何教法均成為染污不淨。唯有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發願能從輪迴解脫乃至為利眾生願成佛,以此為動機,方能清淨修持正法。

4、忘失精進—行者縱能發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願心而修持正法,然卻經常心生厭倦,無法持續精進修持;反之,若對死無常有深刻的體悟,了知唯有修持正法方對自己真正有益,如此,必能斷除厭倦修法的心念,而能精進修持。

5、無法調伏自心—行者由於對死無常未能有所體悟,因而不斷生起二念,竭盡心力為親眷謀求利益與打擊敵人,因而造作種種惡業,時常與人諍鬥,甚至違犯法律,而須接受國法的制裁;凡此諸多惡行於行者未能體悟死無常所衍生的過失。

6、臨死方悔—行者由於未能體悟死無常,因而未能趣入正法修持,縱能修持正法,亦皆流於動機不淨、懈怠散亂的缺失,使修法所獲得的功德利益極為微薄。將世間的財富、權勢與名聲視為人生重要的目標,而努力追求,即使造作深重的惡業,亦在所不惜。直至業力現前,臨終彌留之際,方發現世間的榮華富貴不能帶走分毫,對自己真正有利之事,唯有精進修持正法,然死主無情,片刻亦不容拖延,因而懷著懊悔不已的心,身不由己地迎向生命的終點。

二、修持死無常的利益:

1、能趣入正法佛陀昔為王子時,某日,走出城門觀看到生、老、病、死的景況,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感受,因而發心出家修苦行六年。成佛之後,佛陀首先對五比丘開示的教法即為「諸行無常」,及至佛陀圓寂入滅之前,亦一再對所有弟子們強調修持死無常的重要。是故,藉由觀修死無常,能令行者跨越障礙學習佛法的門檻,真正趣入正法的修持。

佛陀曾如是開示:「所有動物的腳印中,以大象的足印最殊勝;所有的思惟中,以思惟死無常最為難得。」此因大象的足印是所有的動物中最大的,且形狀有如蓮花一般;思惟死無常能使行者真正趣入正法的修持,真正展現佛法的力量,從而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行者的修行是否得力?關鍵在於能否對輪迴中短暫的安樂生起厭離、能否對死無常生起體悟?例如,欲以鋸子鋸斷木頭,必須將鋸子不斷於木頭上來回拉鋸,方能將木頭鋸斷;若僅將鋸子置於木頭上,卻不努力拉鋸,如何能將木頭鋸斷。因此,唯有真正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方能跨越修法的門檻,真正地修行清淨的正法。藉由修持清淨的正法,方能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從而達成證得圓滿佛果的目標。若是未能努力修持死無常,則行者所作的任何修持,均無法深入佛法的精髓,亦無法獲得真實的法益。

2、任何修持均能成為清淨正法:即使是禮佛、焚香、念誦佛號或語、持戒等修持,亦能產生極大的力量。因此,顯、密二均十分重視死無常的修持,僧眾的寮房中,常有骷顱頭的圖形或將布紮成屍體的形狀,密乘的行者穿戴骨飾、使用人的大腿骨製成的號角、本尊壇城外圍的八大屍林,諸多的法器與圖像均一再強調觀修死無常的重要,且唯有觀修死無常方能使行者的修持產生極大的力量與具足殊勝的意義。

障礙行者不能趣入修持清淨正法與不斷造作惡業的根源,在於心續中堅固的惡習,藉由觀修死無常,能迅速摧滅煩惱,如同以一支大鐵鎚將杯子擊碎一般。行者若與他人產生激烈的爭執時,在強烈的恨心驅使下,即使旁人不斷勸誡自己息怒,亦不易產生效果,然若平日即時常觀修死無常,則此時僅須憶念死無常,即能迅速令恨心止息,如同將整桶的冰水倒入一鍋熱水中,即使沸騰炙熱的水,亦將轉為清涼。因此,觀修死無常對於止息心續中的習氣,具足極大的力量。

觀修死無常除能迅速摧滅心續中的習氣之外,對於累積智慧福德資糧,亦具足極大的力量。歷代的瑜伽師、成就者,能捨棄家園與世俗名利的追求,獨自前往深山閉關修持苦行,是何種力量使修行者如此堅苦卓絕地精進修持?究其原因,唯有觀修死無常,由於瑜伽師了知死亡必定會降臨且死期無定,因而對死無常產生極大的畏懼,當死亡降臨時,除了修持清淨正法,沒有任何其他的作為,能對自己產生真正的利益;因而,能絲毫不浪費生命,將全部的時間與心力,投注於清淨正法的修持,不斷地累積殊勝的福德智慧資糧,從而獲得殊勝的成就,乃至證得雙運金剛持果位

3、對於初發心修持的行者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最初發心修學佛法時,必須觀修死無常方能趣入修持清淨正法;若未能觀修死無常,即不能趣入修持清淨正法。

4、對於修持的過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間修持的過程,必須藉由觀修死無常,了知死亡隨時會降臨,方能生起精進修持的勇猛心,毫不懈怠的修持清淨正法。

5、對於所證得的果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最後所獲致的成就,亦必須以觀修死無常為助,方能終究證得無學道雙運金剛持果位。因此,觀修死無常對修持的初、中、後各階段,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6、能獲致善逝:由於行者平日即能觀修死無常,因此當死亡真正降臨時,能以歡喜愉悅的心迎接死亡的到來。有情眾生皆由於執著死亡不會如此快速地到來,因而平日對死亡表現得毫不畏懼,然於死亡真正降臨時,卻驚惶失措,終致懷著徬徨與悔恨的心面對死亡。三界之中,上至無色界的「有頂天」,下至欲界的「無間地獄」,沒有任何一位眾生能逃離死神的魔掌,即使是統領大軍戰勝無數敵國的國王,面對死神時,依然只能俯首稱臣?但眾生卻無視於死無常的道理,此為顛倒的觀念與行為。西藏有句諺語形容眾生此種謬誤的心態:「行至水邊方知回頭。」當遭遇大河險阻無法前進時,方知回轉,此時已然太遲。如同一個國家面對敵國的威脅,若能居安思危,預先做好準備,自然無須畏懼敵國的入侵。行者平日若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能生起深刻的體悟,精進修持清淨正法,當死亡真正降臨時,對於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兜率天等諸佛菩薩淨土已然很有把握,如此,自然能以歡喜心面對,從而能獲致善逝

昔日,有一位成就者如是開示:「我是因為對死無常產生極大的畏懼,因而遠離家園與自己所愛的親人,拋棄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受用,一個人獨自前往深山荒野閉關修行;如今,由於能精進修持清淨正法的故,心續中如實生起各種證量,對於死亡已能欣然以對,而不復感到恐懼。」行者雖未必皆能效法古代的成就者們,拋棄家園前往深山苦修,但至少仍須下定決心做到不戀親人與財富。

若依據阿底峽尊者所著的「菩提道次第炬論」判別死無常的觀修,可以發現觀修死無常乃是下士道修持內容的主體,亦為中士道修持的導引與上士道修持的助。此因,修持中士道的目標在於獲致解脫果位,必須依靠觀修死無常為導引方能成辦;上士道修持的目標乃是了知眾生輪迴中承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因而生起廣大的菩提心,為利益一切有情願速成就具足一切種智的佛陀果位,為達此目標,行者必須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方能體會眾生所承受的巨大苦楚,從而策發堅切的菩提心

有一位成就者曾如是開示:「修行者若未能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則即使修持無上瑜伽密集金剛本尊成就法,亦難以獲致殊勝的加持;然而,若能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則即使僅念誦數句四皈依,亦能具足極大的力量。」雖然密集金剛本尊成就法是極為殊勝深奧的密法,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能令行者迅速獲致成就,但若對死無常未能生起體悟,即使能修持如此殊勝深奧的密法,亦不能了解其意涵與獲致真實的利益;反之,若對死無常能生起深刻的體悟,則行者所念誦的每一句四皈依,均包含了佛法最深刻的意涵,因而,能產生極大的力量與獲致殊勝的加持

格西「京俄瓦」曾說:「如果我在早晨開始一天的修法之前,未能先觀修死無常,則我今天所做的任何修持,均將成為為成辦此生的安樂所造作的業。」曾經有一位弟子殷重地請示其上師:「何者方為修法的要訣?」上師如是反覆三次答云:「你會死,我也會死。」弟子聽聞上師的開示之後,即一心觀修死無常,後來亦獲致殊勝的成就。

由上述可知,死無常對修行者而言,是極為關鍵的重點,許多成就者均以死無常作為一生修持的核心,每遇到弟子問說:「何種教法能使我們獲得成就?」這些成就者總是回答:「觀修死無常。」若是弟子繼續問說:「是否還有其他勝過死無常教法?」他們仍然如此回答:「最殊勝的教法即為觀修死無常。」行者若對死無常已生起深刻的體悟,或許能不在意觀修死無常的重要性;然若對死無常尚未能生起深刻的體悟,應當努力觀修死無常,唯有如此,方能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死無常對初發心修學佛法的行者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般。

觀修死無常的方法可分為三種根本,每一種根本各有三種因相,由修持三種根本可獲得三種決定:

一、        思惟自己必定須面臨死亡

如是思惟的第一個因相—-當死亡降臨時,沒有任何的方法能逃避
無論吾人投生於何處、獲得何種身體?當業力現前時,唯有迎向死亡一途。為了破除眾生對生命恆常存在的執著,即使已證得無死金剛身的偉大導師佛陀,依然選擇示現涅槃,於佛陀示現涅槃之前,許多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不忍見人天導師圓寂入滅,因而先隨 舍利弗尊者圓寂者有八萬人,隨 目犍連尊者圓寂者有七萬人,隨維摩傑居士圓寂者有五百人,此外,尚有羅翭羅尊者與 迦葉尊者以神通力奔往他方佛土;即使是 佛陀亦以示現涅槃教化眾生無常的道理;是故,行者應思惟人類歷史上,無論是統領大軍的國王、擁有無量財富的商主、弟子眾多的上師喇嘛誰能與死亡對抗?誰能免於死亡呢?藏傳佛教寺院中,常會懸掛生死流轉圖,圖的外圍即是閻羅死主的大口,第二層為十二因緣,第三層為六道輪迴,最內圈為雞、蛇、豬象徵,生死流轉圖的意涵即是說明六道中上至無色界有頂天,下至欲界無間地獄所有有情眾生均須面臨死亡,且死期無定,閻羅死主何時將口閉上,行者的生命立即隨之結束。佛陀住世的時代,某次,釋迦族遭受其他國家的攻打,有全族覆滅的危險,目犍連尊者心生不忍,於是以神通力將五百位釋迦族人置於 佛陀的缽中,並將部份釋迦族人送至日宮與月宮中,當戰爭結束時,日宮與月宮中的釋迦族人全部死去,缽中的五百人亦悉數化為血水。是故,行者若繼續於三界六道中流轉,當業力現前時,沒有任何的方法能夠逃避死亡。如同國王無法指揮大軍擊敗閻羅死主;商主無法以財富贖回自己的生命;口若懸河的辯士無法以犀利的言詞辯服閻羅死主而得以逃避死亡;具足極大力氣與尖銳爪牙的熊、獅、虎、豹面臨死亡時,依然僅能束手就擒,絲毫無力抗拒。

行者平日對於此生的名聲、財富與安樂,總是竭盡心力的努力追求,究其動機,不外乎於潛意識中,皆希求此生所擁有的名聲與財富於自己臨終時,能對自己有所助益;然而捫心自問,名聲與財富於面臨死亡時,可曾有任何些微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為何仍繼續竭盡心力的追求。行者從出生開始,即面臨衰、老、病、死的摧逼,此四者如同四座高大的鐵山,將東、西、南、北四方團團圍住且步步進逼,所經之處,無堅不摧。人們自出生後,即不可避免地逐步邁向衰老;由於四大不調,經常罹患各種疾病;所擁有的圓滿、財富、健康、受用不斷因為各種惡而衰損;終究仍將為死主所擒獲;沒有任何方法能抵擋四座巨大鐵山的摧逼。

第二種因相—-壽命無法增加且毫不間斷地逐步減少。人的壽命乃是由過去生的業力所決定,當業力將行者牽引至此生,壽命的長短即已決定而無法改變。設若業力現前,即使能獲得無量長壽佛親自降臨灌頂藥師佛親賜靈丹妙藥加持金剛手菩薩親自加持去除一切障礙,仍然無法增加行者的壽命。壽命非僅無法增加,且分秒不停地逐漸減少,即使於睡夢中,身體處於休眠的狀態,仍片刻不停地朝死亡邁進。如同等待宰殺的牲畜,當屠夫牽著繫縛於脖子上的繩子,逐步朝屠場邁進,每前進一步,即愈接近死亡一步。然若業力尚未現前,行者可藉由行善積福而延長壽命。

第三種因相—-一生中能用於修持正法的閒暇甚少,而死亡卻肯定將降臨
若將人的一生以六十歲為基準,前二十年的期間,多耽於玩樂而對修學正法不感興趣;及至三、四十歲的中年,因忙於照顧家庭與開創事業,亦鮮有空暇與心力用以修學正法;迨至五、六十歲的老年,雖然工作負擔較輕,然或須為兒孫之事操心、或須費心照顧親人、或因自己健康欠佳而無法專心修學正法。縱使有閒暇能用以修持正法,然而一天當中,扣除睡眠、飲食與休息的時間,真正能用於修法的時間極為有限。行者將一生大多數的時間均用於成辦此生的安樂,或為追求此刻乃至明日的安樂、或為追求下個月、明年乃至數十年後的安樂,一生汲汲營營莫非為此。然而當生活中充斥著名利的紛紛擾擾,試問尚有多少的時間與心力用於準備面對死無常呢?即使能有閒暇修法,亦因追求此生安樂的強烈習氣,而總是藉故拖延,無法下定決心當下開始努力修持正法,此種缺失造成行者修法的過程中極大的障礙,須深自反省與檢討,並扭轉此種謬誤的心態。若能下定決心努力修學如「聖道三要」等清淨正法,必能將心念轉而趨向正法,從而生起各種體悟,領受佛法真實的利益。

如是思惟與觀修自己必定會死,從而生起「我必須修持正法」的決定。

二、       思惟死期無定:

第一種因相—-投生於南瞻部洲為人,壽命長短無定。尤其現今正值五濁惡世,各種違與逆繁多,壽命長短更為不定。有些胎兒尚未出生即於母親體內死去,有些嬰兒甫出生即已死亡,有些兒童尚未長大成人即已死亡;行者生活週遭充斥著許多真實的事例,行者卻仍執著自己能恆常存在,認為自己尚年輕且身體健康沒有病痛,不會面臨死亡的威脅。然而衡諸吾人四周,即能發現有一些人年紀尚輕即已死去,有一些人身體硬朗卻毫無預警的死亡;因此,不能仗恃自己年輕健康,即忽略死無常隨時都可能降臨的事實。行者對於別人的死亡,常以觀看戲劇一般的態度輕鬆面對,總是認為事不關己!然而,諸多導致他人死亡的違何時降臨於自己身上?總是令人捉摸不定。有一位成就者曾如此開示:「明日和來世何者較為接近是無法確定的。」或許行者於今天尚未結束,即已死去且轉至來世。然而行者卻仍庸庸碌碌地為明日的安樂而奔走,從不思認真準備對來世有益之事。是故,應當扭轉此種謬誤的心態,積極為真正對來世有益之事而努力。

第二種因相—-甚多,活甚少。
行者此刻生命尚能延續,完全是依靠自己過去生所累積的福德上師三寶的恩澤。然而,能令生命得以延續的善與能導致死亡的惡相較,仍顯得極為稀少!隨遇任何一種惡,皆能使行者面臨死亡。人生的處境如同風中之燭,隨時有被吹熄的危險。除此之外,許多的活於某種特定情況之下,可能轉變為奪取行者生命的死;例如,用來遮風閉雨的房屋,若因設計或施工不良,容易倒塌造成死傷;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若使用不當或違規,容易發生意外事故造成傷亡;用於醫治身體疾病的藥物,若未正確服用,容易造成身體健康受到更嚴重的傷害甚至導致死亡;食用以滋養身體的各種食物,若因保存不當或飲食不知節制,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罹患各種慢性病,使身體健康受損。

第三種因相—-人身危脆。縱然活甚少而死甚多,唯若行者的身體十分堅固,則不須畏懼諸多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是由堅硬的岩石所組成的地球,當遭受「火劫」的烈焰焚燒時,三界之中所有一切物體均為其所毀滅,即使是微塵亦將消失無蹤,何況是血肉之軀的人身。

身體的任一器官功能衰竭或發生病變,生命將隨之結束;例如,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生命將隨之結束;呼吸無法接續導致窒息,生命將隨之結束…。人身是如此脆弱,壽命是如此不定,若手腳不慎為毒針所刺,生命即遭受嚴重的威脅。人身危脆如同水泡一般,受細針一刺隨即破滅;是故,行者須體認自己隨時均有可能面臨死亡威脅的事實。

對於死期無定的道理,行者應多加思惟,不再蹉跎寶貴的生命,不再以「須完成自己事業的目標,方願趣入修持正法」為藉口,此因世事乃隨因而起,如海浪一般接踵而至,紛紛擾擾永無盡期。世人雖知修持清淨正法的殊勝利益,然而卻由於對自己能恆常存在的執著,而錯過修持正法的殊勝因,總是推延明日再開始修法,但是生命卻可能於今日結束。

由思惟死期無定的道理,從而生起「我必須立即開始努力修持正法」的決定。

三、思惟面臨死亡時,唯有正法能為依怙:

第一種因相—-面臨死亡時,此生所擁有的財富分毫亦無法帶走,亦無法用以贖回自己的生命。即使生為國王擁有不可勝數的財富,但面臨死亡時,卻無法以所擁有的財富交換得以延長自己的生命,亦不能將財富攜至來世。

第二種因相—-眷屬雖眾,亦不能替代自己死亡。行者即使擁有眾多的眷屬,然於自己面臨死亡時,卻沒有任何一人能替代自己死亡,無論親眷如何悲痛、哭嚎、拉扯,亦無法使自己能免於死亡。人出生時,是獨自一人前來;死時,亦將孤獨地逝去。

第三種因相—-俱生我執貪愛的身體亦須捨棄。人們皆非常愛惜自己的身體,總是想盡各種方法保養身體健康;然而,當死亡降臨時,自己所執著與珍視的身體亦須捨棄,僅存意識孤獨地迎向來世,如同將牛毛從凝固地酥油中拔出一般。

世人一生勞勞碌碌,其目的不外乎追求財富與照顧自己的親人眷屬,為了追求財富,而與他人競爭,甚至藉助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只求達成目的,因而造做了深重的惡業,直至面臨死亡,方知「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辛勞為財富而奮鬥,最後卻落得惡業隨身的結果,至為不智與可惜!

為了照顧自己的親人眷屬,想盡辦法為親眷謀求安樂並致力打擊可能威脅親眷的仇敵;職是之故,亦造做了深重的惡業,臨終時方知沒有任何一位親眷能分擔自己的惡業,唯有自己須獨自承受巨大的苦果。

如是思惟面臨死亡時,財富、眷屬與所戀的身體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助益,且於追求財富與為親眷謀求利益的過程中,衍生出諸多由所引發的痛苦,且由於自己所造做的惡業,來世須承受難以忍受的痛苦,對於行者可說有害無益。唯有精進修持正法,依循佛陀的教誡戮力而行,方能導引行者趣入解脫道,不復繼續沉淪,從而獲致真正的利益。如是思惟,使自己對財富、眷屬與自己的生命不生起任何念,下定決心從此刻起,謹慎守護身、口、意,隨時隨地皆將心念轉入修持正法的道路,盡己所能努力修持清淨正法,並於內心生起「唯有一心精進修持正法方能獲致真實利益」的決定。

http://www.kunphen.com/html/2010/gljy_0723/103.htm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