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道三要開示 2021-10-24

Change Website Language
更改網站語言 སྐད་ཡིག་བརྗེ་ལེན།
Thay đổi ngôn ngữ trang web
Changer la langue du site
Note that some pages may not have translation in your language.
請注意,某些頁面可能沒有您的語言翻譯。
Notez que certaines pages peuvent ne pas avoir de traduction dans votre langue.
Lưu ý rằng một số trang có thể không có bản dịch sang ngôn ngữ của bạn.
Table of Contents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Table of Contents || 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臉書視頻: 六臂瑪哈嘎拉隨許灌頂及聖道三要開示 : 藏語和漢語 || Mahakala Jenang Empowerment and Three Principal Aspects of the Path Teaching Tibetan and Chinese Youtube Video

      無等北頂法王 果碩仁波切  六臂瑪哈嘎啦灌頂後講授 

      聖道三要

      聖道三要》或者《三主要道》最主要就是大乘道的心要,若要總攝菩提道所有扼要、心要,全都包含在這三主要道當中,這三個主要的內涵包含出離心菩提心還有空性正見,

      出離心

      而一開始的出離心,可以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想脫離輪迴出離心出離心為何會如此重要?因為有了出離心就代表具備了能走向解脫的因,不會趣向輪迴因,而會脫離輪迴;如果沒有出離心所攝持,那所造的任何資糧、斷惡、修善,都只是會淪為繼續輪迴的因而已,如果繼續走向輪迴,那是完全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必須想辦法不要繼續的造淪為輪迴的因,因為我們過去就一直在輪迴裡面,所以我們要的就是能夠獲得解脫的因。如果沒有走向解脫,繼續留在輪迴,那只有繼續痛苦而已,因為只要我們獲得了有漏五,它的本質就是痛苦,是絕對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我們如果想要得到解脫,為了這個目的,在內心生起出離心,想脫離輪迴的心,即使只念誦一遍六字大明也好,或者念誦一遍觀音菩薩聖號也好,它都是可以成為我們獲得解脫的因,出離心可以說是一切修行一開始最重要的。若是沒有出離心,就算去修持空性也好,或者甚深的密法也好,或者菩提心也好等等,其實都是很難獲得解脫的,仍然都是只能成為輪迴的因,所以說出離心是修行的入門,非常非常重要,若有了出離心,所造作的善行,才能有辦法脫離輪迴,進而修持菩提心空性智慧,這樣才能圓滿所有道的修持,所以在三主要道當中會先講述出離心

      方便和智慧

      有了出離心才會想脫離輪迴,才會看清輪迴自性為苦,若在內心生起強烈的欲求解脫輪迴的心,最終才能獲證解脫果位,若想解脫就必須依靠道的修持,真正大乘道的修持就必須修持方便智慧這兩種道的內涵,也就是菩提心空性,就好像鳥要飛向空中一定需要具備一對翅膀,具備兩隻翅膀才有辦法飛向空中,最後到達目的地,同樣的,我們要獲證圓滿菩提果位,也一定是要菩提心方便智慧空性的修持,這兩個同時修持才有辦法最後獲證佛的果位,這兩個,不能只有一個,缺一不可,就好像《三主要道》裡面所講到的,

      「若不具足通達實相慧,縱雖修習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

      (「不具通達實相慧,雖修出離菩提心,終不能斷生死根,應勤通達緣起法」)

      就是告訴我們菩提心空性方便智慧必須並行,光只有一個出離心或者菩提心,是沒有辦法獲得成佛的果位,如同鳥不能只靠一隻翅膀飛行。終不能斷生死根,應勤通達緣起法,若無修持空性智慧無法徹底的脫離痛苦,因為我們輪迴的根本是在於煩惱煩惱的根本在於我執我執的對治唯有靠著無我空性智慧的修持才有辦法獲證,這是為什麼道的修持其內涵必須包含菩提心空性的道理就在這邊,菩提心空性這兩正見,這兩個道的修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縱雖修習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所以如同鳥飛行需要兩隻翅膀,必須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這句偈子當中為何不說證得空性,而是說證得緣起之法呢?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深的意涵藏在裡面,就是宗喀巴大師向文殊菩薩祈求,獲得文殊菩薩的教授,文殊菩薩宗喀巴大師的教誡就是,上師本尊無二無別的去做祈請,再多做集資淨罪,再來就是聞思大部經典,龍樹菩薩月稱菩薩等等諸大聖者著作來修持,宗喀巴大師問文殊菩薩特別要注意的是什麼?文殊菩薩說道:必須要注重名言(ཐ་སྙད),若不如此,則思惟:「皆無所有」的話,最終會墮入斷邊,因此重視名言的目的即是遠離斷邊。要瞭解,從空性的意涵裡面所顯現的緣起,就是世俗諦,因此對於緣起的法義要精勤。「若不具足通達實相慧,縱雖修習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這個地方沒有講應勤通達空性見,而是強調應勤通達緣起法,是有很深的意義,就是告誡我們應該要遠離二邊,必須依於正理之王,緣起的正見。下一個偈頌,”現分緣起不欺」,就是在呼應著空性的正見,雖然講的是現分緣起不欺,其實就是在顯現諸法空性的意涵,是有特別的涵義在裡面。

      「若不具足通達實相慧,縱雖修習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除了顯示出必須修持出離心菩提心之外,要真正斷輪迴生死的一定是必須具備空性正見的修持,也就是緣起空性正見的修持,這個一定是必要的。

      若是不瞭解其中的分別,就沒有辦法清楚瞭解它的意涵,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講要通達緣起法?最主要就是要讓我們瞭解它的用意,必須要分別出它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真正瞭解空性正見它的另外一個顯現就是緣起的內涵,因此有這個意涵在裡面。

       所有的說法依於名相作為因,來修世俗諦;依於名相,最後的一個究竟的本質結果來修勝義諦,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在講一個法的名相,在世俗諦上面,具有什麼樣的本質或者差別法、什麼樣的功德等等,在勝義諦的時候,講這些法如同幻象,如同夢境一般不真實,沒有根本自性。次第就如同在學習道次第的內涵一樣,或者在學《般若經》的內涵一樣,一開始會先講述法的名相本質是什麼,然後它的定義是什麼?差別法所具有的功德、作用等等;這些部分還是都要先去瞭解。為什麼?因為從一切諸法在名相上,它的因果的關係,也就是因之間相互是如何對應的,會瞭解一切諸法在世俗諦上面其利、害是如何,你就不會混淆,瞭解了這樣的特性之後,進到勝義諦觀察時,會瞭解一切的法絕對都是相互對應的,相互依存而存在的,也就是緣起而來的,就會馬上就瞭解勝義諦的一切諸法是空性的,無自性的,完全依於世俗諦上面所瞭解到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它們是相互緣起的,相互的對應的,進而能夠去瞭解,為什麼,法,它的究竟本質是空性的,是無自性的,因為在緣起,在相依,在對應的關係上面,它們就是存在這樣一種關係,象徵它不可能是有根本的本質或者自性,因為一切法都是因聚合,都是因對應而存在,從世俗諦上面,緣起,可以瞭解到就是空性的因,有了這個緣起的認知,就能夠進而得到一切法勝義諦空性存在的究竟的實相、意義;就可以得到一個確認。所以它的次第是這樣,為什麼先瞭解緣起法,有助於瞭解空性的意義是在這個地方。

       緣起的正見,緣起的重點就是要瞭解勝義諦空性正見不要只落於斷邊,斷滅見,一定要瞭解在世俗諦緣起的真實內涵,這個是瞭解空性正見,為了不會落於斷滅與斷邊,而能安住於中道無錯亂之正見當中,很重要的意涵在於此。瞭解為什麼要修持方便智慧雙運道的內涵,並且同時並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任何的法,它就是具備世俗諦勝義諦的根本的內涵在裡面,因此必須了解,並且同時修持方便智慧雙運,其根本是什麼呢?我們為了能夠證得甚深空性正見,則應修趣入解脫之世俗支以緣起支 (註1)。為什麼要證得空性?至尊宗喀巴大師說:(《緣起讚》)「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世俗所有的一切的衰敗,或者世俗所有一切令人不愉悅的部分,包含生老病死,不分日夜的就如同雨下一般,這些所有的原因都可以直指我們的無明,它是最根本的歸根究底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因此無明大概是可以分成對於業果無明,和對於真實性,對所有的空性無明。而導致我們在輪迴中流轉,十二緣起當中第一支因此安立是無明。對於會導致我們在輪迴根本的因──無明,特別是對於真實性的無明;一定要想辦法給它做破壞或者破斥,如果沒有破斥無明,也就沒有辦法遮止輪迴,因此這是為什麼要去修持空性正見的原因。所謂的「空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空性其實指的就是任何一個東西,我們要去遮除掉所遮,空掉那個所遮,那個所遮指的是什麼?那個所遮指的是具備可以不依於其他法而單獨存在的一種本質,那種自性的我,那個東西不存在,也就是那個東西空掉之後所存有的內涵就是空性,任何一個東西它可以不依於其他法而存在,這個東西是沒有的;若能瞭解它不存在,就可以瞭解空性。因為一切法沒有可以不依靠其他法的相互依存,或相互對應,或者是緣起而存在。因為對一切法的認知常常都是自性而有的,或自相而有,這個就是我們要遮除的,所遮除的就是這個東西。如果我們可以遮除掉對一切法,它有自性或者有自相的我的遮除,那也就可以證悟空性。「性」(藏文ཉིད),指「唯此」的特點,「唯此」就是只有這個東西是真實的。

      什麼東西是真實的,就是一切法沒有辦法不依靠其他法而存在而安立,或者說可以不依靠其他法存在的這樣一個特點,這樣的所遮,這樣所要免除掉的東西,它就是我們要遮除掉的,若瞭解到它此意涵,那就是瞭解了空性,或者證悟了空性,大概是這樣。

       所以「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一切痛苦的根本,即指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指說:若有人能夠證達,而遮除我執無明,證達指甚麼呢?指要證得空性。如果要去除掉導致輪迴根本原因無明,那就要從它相反面去瞭解到一切諸法的真實性是空性,要瞭解諸法真實性的空性,就要去修持,或者去瞭解一切法就是因相生而起,也就是緣起緣起的內涵粗細可分為三種,比較粗分的就是像因果緣起,或者支分緣起,以及唯分別假立的緣起。證得無我時所安立的「緣起」(因相),並非細分緣起,是屬因果緣起與支分緣起當中的因果緣起,雖有細分緣起的意涵,然非屬細分緣起,是屬於比較粗分的認知。所以說見緣起則見佛,這個就是指細分的緣起

      所以要斷除一切世間痛苦的根本無明,是必需要無我正見。無我的正見在佛陀還未降臨世間之前,是沒有人講述無我正見,在以前的印度不論是任何外道,都沒有講過甚深的正法,因為以前的印度很多外道婆羅門的修行者,他們也是在學習修持,想要對治內心的煩惱,有的就到樹林裡面去苦行,並開始修三摩地,從初禪、世間禪,不斷往上修,至有頂禪之間得禪定。是沒有一個真正把無明我執根本煩惱對治,他們頂多只是伏壓一些現行的煩惱,雖要成佛發菩提心或證得無我非常的艱辛,抑或是說目前我們沒有發起禪定,但實際發起禪定十分容易,修六個月即可生起。佛陀難忍娑婆世界的眾生的可憐困境,由悲心使然,發心來到世間度化眾生的。諸天子祈請當時為白幢導師的世尊,久住兜率天紹繼佛位,並說明世間眾生是非常難以調伏的,請他不要來到這個世間,那時候世尊就拿起大法螺一吹響,象徵他的法可以在世間弘揚,因為這樣的因佛陀來到世間講述了佛法世間的這些外道他們所修持的,有些都只是能短暫伏壓現行的煩惱而已,沒有辦法真正斷除掉讓眾生輪迴的根本煩惱——無明我執佛陀他在出家的過程當中,他看到諸多的有情都是忙於世間的雜物,受盡各種的痛苦,他堅定的生起出離心,想要解脫,他也去依止了一些外道作為師長,作為上師,學習了一些外道的法,印度那時候有很多外道,也有外道來到佛出生時候的跟前,授記說佛會怎樣怎樣等等,所以那時候外道是非常多的,佛陀也去學習了外道的法,這些外道的法所教導他的一些修學要旨,頂多只能到達三界的最頂端,有頂;欲界有六重天,色界有十七重天,無色界有四重天,包括外道法的修持,有的可以達到他們所認定的解脫,其實並沒有真正解脫,可能只是在無色界的最頂,有頂這個天,這個境界其實沒有把根本煩惱伏壓斷除的,只有伏壓現行煩惱而已,他還是會繼續輪迴,我們的世尊在無數劫前早就已經成佛了,他只是大悲心發起而想要來到世間示現成佛的過程來度化眾生。外道的法是沒有辦法真正得到解脫的,外道認為將色界煩惱現行斷除,進入有頂天,即是獲得解脫。因此外道跟佛陀講:「你是不可能,是沒有比我教導給你更深的教授」。但是世尊來到世間給予開示——唯有透過無我空性的正見才有辦法斷除掉所有輪迴的根——無明我執,這個是只有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才有的。

       依照九住心三摩地共同修持的次第,如果依照外道的修持,他們是先依照三摩地的修持,達到特殊的身心輕安,然後入於所,先斷除對世間三界裡面欲界的這些煩惱念等等,再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當然都有層次,統統斷除欲界裡面這些飲食、男女等等行為;然後才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最後對於色界裡面粗分的色法的念也斷除,然後進入無色界的境界,空無遍處天,所觀一切皆如虛空;然後進入是無遍處天,內心完全不散亂於外界的境,專注於心;再達到無所有天的境界,已不會見任何色法,並且遮除所有粗分煩惱現行,雖是以禪定之力斷除,但非從根本斷,因此若回下界,下界煩惱又會重生;最終進入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可以把現行的煩惱予以伏壓。可能外道會認為已經達到了解脫的境界,事實上是沒有從三界中得到解脫,那樣狀況就好像暫時把暴躁的脾氣先放下,一樣的境界而已,其根本煩惱沒有斷除,等福報享受用盡,還是必須再受業力所驅,再次輪迴;或者墮入三惡趣等等。佛陀來到世間,看到外道修持的內涵,根本沒有辦法從三界解脫的。若又能以這樣的方式立刻成佛(指外道的解脫),佛法所修持的內容,所行持的苦行也沒意義,故密勒日巴尊者行苦行,有其甚深意義。而佛陀成佛後,開示道:「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縱於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於林間。」他不想傳法的原因就是觀看這個外道他們所認知的法,不但沒有認知無我,反而認知有一個我,他認為沒有適當可以講法的法器,所以一開始他並沒有講法,為什麼?因為外道所執著的就是常一自主的我是存在的,佛陀他來到世間成佛,不是一下子就成佛的,他的十二行儀的過程包含六年苦行的過程,其實都是對我們做一個示範,做一個典範,告訴我們應該要這樣去修持,最後才有辦法證悟圓滿的菩提果位。可是外道他們所修持的內涵,不但沒有去對治煩惱的根本──這個「我」,反而認知有一個我。句中:「深」指甚深空性、獨一自主實有空、外境空、執取二空皆可(註2);「離戲」指無我見;「光明」指密之空樂,此等諸多扼要皆為諦實執的對治品,但能聽聞的所化機甚少。無我的內涵其實有很多的層次,比如說空性的內涵有很多的層次一樣;佛陀轉法輪的過程當中,本來是有五個比丘很早跟隨學法,後來就是好像不太認同佛陀修持的方法,不行苦行,接受飲食等,因此就先暫時離開佛陀,後來看到佛陀他修證的證量之後,重新來依止佛陀佛陀給他們開示的初轉法輪就是講四諦的內涵,無常,苦,空,無我等等,初轉法輪的內涵其實就是講到空,無我,最主要針對就是外道所認知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是這樣的認知而去講的,目的就是能夠適合對應的根器來教導,來開示,所以說講了初轉法輪,並且直接針對外道主張有我,而進行對治。

      到二轉法輪的時候才講一些離戲論,空性的內涵。到了第三轉法輪對於甚深空性,離戲的無我空性,沒有辦法完全體會認知的才講了第三法輪,針對大乘根器中等的人在講的,第三轉法輪就是告知法的三種特性,這三轉法輪裡面所講到的大乘的根器能夠針對無我空性的內涵,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它對沒有辦法完全認識無戲的空性內涵,能夠有另外一個方式去瞭解這個無我空性的內涵,大概是這個樣子。

       佛所講的八萬四千種法門有直接詮釋空性的,也有將空性附於隱義的兩者傳承,直接揭示空性的就是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六論》裡面的內涵,將空性隱含於內涵的就是無著菩薩,就是由彌勒菩薩在天界所講的,後來經由無著菩薩所發揚的《現觀莊嚴論》等等內涵,所以說空性隱含於《現觀莊嚴論》內涵,其實最主要是揭示菩提心的部分,這個有慈氏五論,由無著菩薩他們所弘揚的內涵,藉由兩大車軌所傳承下來的論典,其實是由佛授記的,義理並非隨意的人就能傳承,因此佛有授記將來要依照誰的解釋的內涵才是可以獲得真正空性的正見,或者是說中觀的正見,龍樹無著是有佛授記的,另外,以宗喀巴大師為例,(覺窩所造《入二諦論》)有說:「如來所授記,(且見法性諦),龍樹月稱,依彼所傳訣(,將悟法性諦)。」

      宗喀巴大師所授持的法義是龍樹的追隨者月稱所流傳,他所傳下來的正見是清淨無錯謬的,要是清淨正確的,才是被視為佛所說。因此被稱為「唯佛所有餘皆無」。最後龍樹月稱的清淨傳承,後由宗喀巴大師所承接,(《善慧教法廣弘文》)有說:「昔於王頂如來座前方,發願故諸佛及菩薩,讚為大志以此諦實力。」指過去有尊王頂如來,在無量菩薩海會中央,宗喀巴大師在諸多的菩薩面前發了願,將來要在五濁惡世不顧生命的來弘揚中觀正見,以及密法,當宗喀巴大師當時所發願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也都予以讚揚。此為「發願故諸佛及菩薩,讚為大志以此諦實力」的意思。宗喀巴大師來到世間,他從小就跟隨具量的一些師長,班智達學習佛法,法號是善慧名稱,他不斷的透過諸多的聞思修,廣大聽聞,然後多方的思考一些正法的內涵,將所思考獲得定見的予以實修,無間斷地進行聞思修的修持,宗喀巴大師從安多衛藏衛藏當時有非常多的講法者,大師在此不斷到各寺院參與巡迴辯論立宗、尋求法義,聞法行儀極為不可思議。後來見了烏瑪巴大師,烏瑪巴大師他是從小就親見文殊菩薩的,透過烏瑪巴大師作為翻譯與文殊菩薩進行請法,宗喀巴大師之後看到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告訴宗喀巴大師要去修避世行的閉關,宗喀巴大師就帶著八大弟子去閉關,因為文殊菩薩告訴他,你除了要把上師本尊無二無別的觀修之外,另外就是要多集資淨罪,唯有多集資淨罪才有辦法讓空性正見的證量能夠生起,因為有罪障,資糧不足,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生起空性正見,所以宗喀巴大師自己帶著八大弟子去閉關苦修,過程當中,以前對於到底有無自性的這個部分,宗喀巴大師曾經反復的思維空性的內容,不斷淨罪集資、研閱經論、修持禪定。有次生起一個「非有非無的見解」,而請問文殊菩薩說:「這是正確的見解嗎。」文殊菩薩回答:「這並不屬於中觀唯識任一主張的見解。」宗喀巴大師在三十六歲時到嘉索普(地名)修避世行,到四十歲時,親見了聖者五父子:怙主龍樹、心子聖天佛護月稱清辨。他們在討論空性中觀的內涵,晚上就夢見佛護論師,身形高大,拿著《佛護論》的梵本加持他的頭頂,他隔天閱讀《佛護論》內容的時候就更加清楚裡面的內容。總而言之宗喀巴大師他對於我們在證悟無自性的內涵過程當中,用了非常非常多的心思去分別到底是有無自性,曾經有這樣的典故就是當他證悟空性的時候,他手抓著衣服,因為已經真正證悟了空性,所以他好像必須要有一個東西支撐著,就好像我們坐飛機突然掉下去想要去抓一個什麼東西一樣,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印證宗喀巴大師他真正的證悟了空性所顯示的形象。有說(《緣起讚》):「尊授記龍猛,(釋無上法,遠離有無邊,教軌夜開園。)無垢智輪滿,無礙遊虛空,除邊執心暗,映邪說星宿。吉祥月善說,白光鬘照顯。」我們修行依止的法,論典,就是從佛陀傳承下來的龍樹菩薩月稱菩薩等等傳的中觀正見,是我們最主要依止的一個根本,或在《中論》的歸敬頌說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是以緣起之門進行歸敬。(《緣起讚》)又說:「由見說何法,智說成無上,勝者見緣起,垂教我敬禮。」以及「稀有大師稀有依,稀有勝說稀有怙,極善宣說緣起教,於彼大師我敬禮。」其實都是告訴我們法的修持要瞭解緣起中觀,它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佛法的一個根本,就是這樣一相承,宗喀巴大師對於中觀正見的弘揚、證悟,是無與倫比的,具有這樣的內涵。我們有幸可以依照宗喀巴大師所教授的論典裡面,不管是《金鬘疏》或者菩提道次第廣論,廣略《勝觀》二部(《廣論》與《略論》中所撰述的〈毗婆奢那〉篇章)或者了義不了義等等這些論典去修持中觀正見,這是我們很有福德的。

      宗喀巴大師在《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說:「頗有多聞諸教法,於正理路亦勤習,內證功德不下劣,然終未達此深處。由師妙音恩善見,以悲愍心我當說,欲證諸法真實慧,無比說者當敬聽。《護國問經》云:『空性寂靜無生理,眾生未解故漂沒,悲尊以多百方便,及百正理令彼悟。』」此中說,依於文殊菩薩的教授恩澤,他清楚的解析了不了義這些內涵,針對唯識、自續派等等,針對他們所認知空性的內涵,一一的去做詮釋。了義的部分最主要是如同裡面所講的,緣起它所象徵的一切法是相依存的,相對應的,如果一個法自己有它自己的本質,或者自性的話,它就不需要有,或者有相依存的特質,所以其實就是顯示的一個法是不可能有自性存在的,因為有自性存在就不需要其他東西跟它對應或者相互依存,能夠了知這些道理,乃是宗喀巴大師對我們的恩德。講到「」,(《緣起讚釋・相間讚》)有說:「謂不棄捨法性,起謂與世間相符,此理許為眾中王,依生起難思量。」的意思,指它所表徵的一個法必定是有著相互對應或者相互依存的關係,若諸法不是互相依存的話,是否可以獨自成立,但諸法並非自性無須觀待而成立的,是需要依靠它法而成立。那「起」就如同奶油是由牛奶而產生,而形成的。緣起這個起就是代表一切的法,它所顯現的不管是厲害或者是好壞等等,都是因相互依存而產生的,而起的,而成立的。所以說由緣起就知道根本一切法就沒有自性,因為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而又為什麼說緣起的正理可以說是正理之王,因為所有要去了知一切法無我,無自性的道理裡面,或者正理裡面,可以說緣起是最根本的,而且也是最究竟的,力量最大的一個正理,讓我們最透徹的去瞭解一切法無自性無我的存在,或者說緣起之理可以去除我們對於名相內涵的執著,以及具有斷除二邊的作用。

       緣起正理最主要是免於墮於有無二邊―─常邊與斷邊,不墮入二邊而安住於中道,《三主要道》裡面所講到的「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就是要我們遠離有無二邊或者遠離常邊和斷邊而獲得中觀正見。常邊就是我們執為有的,也就是超越它應該有的範圍,墮於斷邊就是執著於無邊,也就是超越它沒有的邊界的極限,邊界就好像懸崖的邊際,你超越了就是墮入的意思,執著有邊超越應該有的範圍之外的,也就變成增益,藏文的意思就好像是加翅膀上去的意思,增益就是原本沒有,但是你把它強加上去,就是超越它有的極限之外,就是超越有邊。無邊就是減損或者譭謗,比如說譭謗因果,譭謗三寶等等,有佛你卻認為沒有,有因果你卻認為沒有,那就超越沒有的邊際,也就是因為有,但是你認為沒有,所以就是屬於減損或者譭謗,譬如認為實事不是無常法,又以中觀應成師為例,他們主張諦實成立是常邊、增益邊、有邊;主張諸法不存在、無所有、僅是顯現,是斷邊、減損邊、無邊。所以依中觀應成見的主張來抉擇諸法是自性不成立,緣起的正理就是我們要瞭解一切法就是要遠離常邊和斷邊,或者有邊和無邊,一切法有緣起正見可以瞭解,一起法都是相互依存的。只要是相互依存就是緣起而成立的,也就是隱含著沒有自性的,也就是自性所成是空的,沒有諦實,沒有自相,不是由自己單方面而成立的。如果有的話,就絕對不需要跟其他因相互依存。所以最究竟的緣起正理就是遠離諸戲論的甚深中觀的正見。所以(《三主要道》)說:「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意涵即是如此。

      接下來仁波切要傳口傳,大家都不要講話。

      今天的法會包含怙主隨許,另外就是我們講的《三主要道》裡面有關空性正見的部分,今天先針對空正見裡面的第一個偈頌簡單的講解,剩下部分以後再找時間。其他的部分,仁波切可能會請其他的格西們講述一下還沒有講完的內容,可能會儘快安排時間來講一講其他部分,今天法會就圓滿完成。

      仁波切向大家祝福吉祥如意,修行順利,順便提到上次有人說希望能夠教授禪修來學習,仁波切他是希望先好好做好前行,前行非常重要,如果馬上進入實際禪修,專注於所境上面,恐怕也很難馬上就得到專注,除非你先做一些前行的準備,比如先練習數息,出入息的呼吸的練習,也不是說一天就只做這個幾分鐘的練習就可以,一天裡面包含任何的行住坐臥過程當中都要練習專注,這些都是前行。最重要的在自己修法過程當中,在念經也好,或者修法過程當中你有辦法從儀軌,你要修這個法,儀軌的一開頭到最後都能非常專注的於修的每一句的內涵裡面,能夠專注,這樣才能達到專心修禪修前的前行功夫有到位,不然,馬上就去做三摩地禪修的止的練習,要讓心有辦法進入定的狀況,恐怕不是那麼容易,所以還是先把前行準備功夫做好。

      祝大家吉祥如意,各位求法的心都非常強,仁波切非常高興,修行最主要就是不要令心渙散,要令心入於善心,這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希望各位多加努力,好好修行。

      註1:指除了修學世俗的十二緣起外,還要修習空性緣起

      註2:「深」指甚深空性,也可以解釋為:獨一自主實有空(仁波切解釋的,指共通下部的執著,一句經文所表達的內容有多層面。)、外境空(唯識部所主張外境不成立,了達此即證得空性)、執取二空(即外境不成立的另一種說法,所執外境以及取者皆不成立。)

      更多甘露教言
      More Teachings

      菩提道次第講授 格西丹增卻佩 ** 第 33 課更新 || Lamrim Teaching with Geshe Tenzin Chophel ** Lesson 35 update
      格魯神變祈願大法會開示 2021 於尼泊爾 圓滿法洲寺 || Monlam Chenmo Teaching, 2021 Nepal
      2023新春祝福與開示 || 2023 Lunar New Year Teaching and Blessing
      供曼陀羅法開示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Mandala Offering
      修心七義開示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Seven Point Mind Training
      顯密雙修及受持其戒律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Practice and Vows of Sutrayana and Vajrayana
      供曼陀羅法暨三主要道開示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Mandala Offering and three principle aspects of the path
      Jenang Initiation of Je Tsong Khapa Nepal 2022-03-22 || 三種姓合一宗喀巴大師隨許灌頂 2022-03-22
      六臂瑪哈嘎拉隨許灌頂開示 2021-10-24 || Mahakala Jenang Empowerment Teaching 2021-10-24
      怙主果碩仁波切74壽誕 || Kyabje Gosok Rinpoche 74th Birthday Celebration
      度母四曼達暨藥師八佛超渡法會開示 2021-03-21 於菩提法洲寺 || Tara Four Mandala and 8 Medicine Buddha Puja Teaching, 2021 at Yunlin Jangchub Choeling
      度母四曼扎法會開示 2020-12-20 於台北佛堂 || Tara Four Mandala Offerings Puja Teaching, 2020 Taipei
      四百供法會開示 菩提法洲寺 2020 || Gyabshi (400 Offerings) Puja Teaching 2020
      怙主果碩仁波切 – 菩提法洲寺 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 Gosok Rinpoche Yamantaka Fire Puja Teaching 2020-08-16
      蔣孜曲杰怙主果碩仁波切73歲華誕壽辰多倫多開示
      怙主果碩仁波切73華誕法會開示 || Gosok Rinpoche Teaching on 73rd Birthday
      7 point mind training || 修心七義教授
      金剛薩埵百字明修誦法開示 || Teaching on 100 Syllable Vajrasattva Mantra Practice
      修心八頌教授 || Teaching on Eight Verses of Mind Training
      如果根是毒,枝葉也是毒;如果根是藥,枝葉也是藥 || Teaching on Poison and Medicine
      真修行人每天必定會冥想死亡 || Teaching on Meditation on Death
      格魯大威德火供 || Yamantaka Fire Puja Teaching
      共修開示 || Teaching on Group Practice
      藏傳佛教修行次第 || Stages of Tibetan Buddhist Practice
      聖救度母二十一尊供養暨祈請禮讚文簡修儀軌
      空性見教授——應成自續兩派中觀見簡介 || Teaching on Emptiness: Introduction to Middle Way
      怙主堪千果碩仁波切2016年中秋節開示 || Mid Autumn Festival Teaching
      怙主堪千果碩仁波切2015年中秋節開示 || Mid Autumn Festival Teaching
      佛法實修之道(二)——堪千果碩仁波切六秩晉六壽誕慶祝法會 || Path of Buddhist Practice 2
      堪千果碩仁波切於唐卡暨沙壇城展對工作人員的開示 || Teaching on Thangka and Sand Mandala
      佛法實修之道(一) ——4月7日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 Path of Buddhist Practice 1
      無量壽佛隨許灌頂法會開示 || Amitayus Empowerment Teaching
      《甘丹聖教增廣願文》講解 || Teaching on Aspiration Prayer for the Flourishing of Je Tsongkhapa’s Teachings
      不動佛隨許灌頂開示 || Akshobhya Empowerment Teaching
      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灌頂開示 || Thousand Arm Chenrezig Empowerment Teaching
      白瑪哈嘎拉隨許灌頂開示 || White Mahakala Empowerment Teaching
      尊勝佛母隨許灌頂法會開示 || Usnisavijaya Empowerment Teaching
      仁波切六秩晉五華誕祝壽法會對多倫多弟子開示 || 2011 Toronto Teaching
      曼陀羅表義——大威德金剛壇城所表義解 || Teaching on the Meaning of Yamantaka Mandala
      白度母如意輪火供法會開示 || White Tara Wish Fulfilling Wheel Fire Puja Teaching
      聲聞乘道次第概述 || Teaching on Sravakayana
      大悲觀世音菩薩與圓融自在的人生 || Avalokitesvara And a Happy Life
      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 Yamantaka Fire Puja Teaching
      十二緣起支 || Teaching on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atityasamutpada
      迴向願文 || Teaching on Dedications
      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噶當十秘財) || How to Get Rid of Attachments in This Life
      如何斷除對來生的貪著 || How to Get Rid of Attachments to Samsara
      菩提心的殊勝 || Teaching on Merits of Bodhicitta
      暇滿難得 || Teaching on Precious Human Rebirth
      死無常 || Teaching on Impermanence
      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 Teaching on Bodhicitta Practice
      浴佛法會開示 || Vesak Day Teaching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 Teaching on Merits and Benefits of Bodhicitta
      聖道三要教授
      大乘長淨戒開示 || Mahayana Vow Teaching
      大年初三祈願法會開示 (談煙供及護法的供奉) || Smoke Puja and Protector Offering Teaching
      藏傳佛教的內涵 || Teaching on Tibetan Buddhism
      皈依開示 || Teaching on Taking Refuge
      三十五佛禮懺法教授 || Thirty Five Confession Buddhas Teaching
      大禮拜的功德 || Benefits and Merits of Prostration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