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she Lobsang Choden
Vipassana Teaching Lesson 3
格西洛桑曲燈
勝觀 (毗缽舍那) 講授 第 3 課

請點這裡進入 “道次第講授” 中文頁面
Please click here for the Chinese Version
勝觀 (毗缽舍那) 講授 第 3 課 中文筆記
證悟空性的途徑
2024-09-08
抉擇空性的方法與所破的決定
我們上次談到抉擇無我空性的內涵時,提到了依據離一義正理來抉擇空性。這個正理有四個要點,包括所破決定扼要、周遍決定扼要、離地十品扼要 和離地十一品扼要。上次我們只講了所破決定的部分內容,今天繼續從這裡講起。
在所破決定這個章節中,最主要就是要了解我們所要破除的「我」是什麼。正如《四百論》所說:「所言我者,謂諸法之不依仗他性,有彼性名為無我。」我們所要尋找和破除的「我」,其實就是我們相續中與生俱來的俱生我執。這種俱生我執,是我們把一切諸法中「沒有我」或「沒有自性」的特徵,誤認為有一個「不依賴、不關待、不依仗其他」的自性存在,並將其執為實有。我們現在需要破除的就是這種俱生我執。
我們必須找到相續中俱生我執是如何顯現的,以及我們是如何執持它的。只有找到它,我們才能夠去破除它,並了解我們是如何產生人我執、補特伽羅我執或法我執的情況。事實上,我們相續中所擁有的這種人我執和法我執,從無始以來就存在於我們的相續之中。然而,它平常都非常隱微,深藏在我們心裡,所以有時候很難清楚地找到它的存在。
俱生我執的顯現與其特性
當我們處於某些特殊狀況時,這種俱生我執就會比較明顯地顯現。例如,當我們非常高興、遇到非常恐懼害怕,或是極度憤怒的時候,如果我們用心中一小部分的力量去觀察,就會發現這個俱生我執顯現出來了。這時候,我們不要太用力去尋找或觀察它,否則它可能會消失。我們應該用一種比較平和、平緩的方式,心中留一分力量,觀察這個清楚顯現的俱生我執是什麼樣的情形,就像我們和同伴走在路上,主要看著路往前走,但眼角餘光稍微看一下旁邊的同伴一樣。
在我們心中顯現的俱生我執,有時初學者會覺得它好像存在於自己的身體上,有時又好像只存在於自己的心上,各種不同的認知情況都有。然而,這些各式各樣的顯現並不是我們真正要找到並破除的俱生我執。真正要遮除、破除的俱生我執是什麼樣的顯現呢?它是在我們身心所依的五蘊或所施設處上,有一個我們認為的補特伽羅或「我」,這兩者渾然一體,結合在一起,而且非常鮮明生動。它不是僅僅是名言安立的,它好像是從這個五蘊身心上,有一個能夠獨立自主,並且與身心渾然一體的「我」存在。這種顯現,才是我們要找到的俱生我執。所以,一般凡夫心中顯現的俱生我執,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世俗與勝義的區分:駁斥常見與斷滅見
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認知到所要遮除的俱生我執,那麼各種破除我執的方法就能夠輕易地對治這種我執。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找到所要遮除、破除的「我」。我們所要破除的俱生我執,就是在這個所依或施設處(身心)上,有一個我們所要安立、施設的補特伽羅或「我」,兩者渾然一體,或者說夾雜在一起,然後好像從施設處上鮮明生動地顯現出來,而不是僅僅名言安立的,好像有一個真實存在。這才是我們要對治的俱生我執。
有人曾提出問題:認知自己是老師、學生,這是否合乎道理?認知自己擁有這個身體、這個心,這是否正確?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凡夫未經正理觀察時,老師、學生這些名言安立是可以在世俗層面存在的。這合乎我們所說的「我在走路」、「我坐著」、「我在吃飯」等名言所施設、所衍伸出來的各種能做、所做、各種作用,在世俗層面都是可以的,沒有問題。然而,如果用正理去觀察,例如「我是學生」,你會發現這個「學生」沒有任何一點自性存在,或說沒有本體存在。如果我們用正理去觀察它的究竟本質,它沒有任何自性,沒有任何真實的存在。但從世俗名言層面來說,「我是老師」、「我是學生」、「我走著」、「我坐著」這些,在世俗名言上都符合一般能做、所做的各種作用的存在,這是沒有錯的。
針對第二個問題,「我擁有這個身體」或「我擁有這個心」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因為從根本上,就沒有一個我們可以安立為真實存在的「我」。因此,當你說「我擁有這個身體」或「我擁有這個心」時,這種認知中的「我」根本就不存在。
對「我」的錯誤認知
認識到「我」的存在,各宗派有不同的認知。外道認為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認為「我」是沒有生滅的常法,不需要關待因緣的獨一、擁有自主權的「我」。這種外道所認知的「我」,是經不起正理觀察的,沒有這種常一自主的「我」存在,也沒有獨立自主的「我」存在。我們內道的各種宗派也有不同的看法:
- 有些下部宗派認為五蘊聚合就是「我」。
- 唯識宗認為阿賴耶識是「我」。
- 經部師派認為有一個意識是獨立的「我」。
這些都不是經得起正理觀察的。如果用正理去觀察,這些所認知的「我」都不存在。因此,說「我擁有這個身體」或「我擁有這個心」,或是「我的身體」、「我的心」這些說法,都不是真實、正確的。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
(??? 13:50提到:「若五蘊是我,…..。」月稱菩薩在這裡 )
破斥下部宗派認為五蘊聚合就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如果五蘊是「我」,那麼五蘊包含多個部分,這個「我」也應該變成很多個,這就會產生許多過患。例如,如果五蘊是「我」,那麼身體死後被燒掉,「我」就不存在了,也無法再投胎再生。總而言之,在五蘊身心這個施設處上,根本不可能找到一個所謂真實或具有自性的「我」。這個「我」只是在五蘊身心這個施設處上的一個名言安立而已。如果你能找到它,那就代表這個「我」有自性,但問題是怎麼找都找不到。
1530
破除「過太過」與「過狹隘」
有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我的身體」或「我的心」好像是與自己不一樣的個體,本質上不一致。例如,如果醫生說可以把你的老舊軀體變成二十歲年輕人的身體,你一定會很高興。或者,如果有人說可以讓你的心智變得年輕、記憶力更好,你也會想要。這些可能只是遇到不順遂情況時,內心暫時的一種反應。然而,從我們內心最根本深處來說,你並不會認同「離開我們這個身體和心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我』存在」。我們對身心的貪著是與生俱來且非常強烈的執著。
所要破除的俱生我執其實非常細微、隱微。所以,如果你沒有很清楚地認知和找到它,有時候你會「破除太過」。因為你的認知不正確,導致破除的程度超過了,產生過失。例如,關於種子生芽的「芽」,我們用「破四邊生」來理解,它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也不是無因生。以「芽」的無生、無自性生,來認知「芽」的生是無自性的。也就是說,「芽」在名言顯現上具有因果關係,但從本質上「芽」是無自性的。如果我們用正理去破除,我們是可以認同「芽」的本質是無自性的。
然而,有些人會認為,如果「芽」是無自性的,那就等於根本不可能有「芽」存在,甚至連「芽」在名言上的各種作用也必須一併破除。這樣的結果就變成任何因果安立、前後世存在、三寶存在等等,通通都不可能存在。這樣的認知就是「破除太過」,把「芽」的無自性等同於根本就沒有「芽」的存在,並且同時否定各種業果、前後世等。這就墮入了斷滅見。他們之所以會「破除太過」,最主要的理由是認為,如果從勝義的角度來說,一個法如果沒有真實的生滅存在,那麼它就不存在。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必須在勝義的究竟層次上找到它的真實生滅,如果沒有,就等於完全不存在,以此來否定一切。
2137
宗喀巴大師說,我們常犯的過失在於沒有分清楚「沒有自性」和「沒有」這兩者的差別。我們認為「無自性」就等同於「完全沒有」。事實上,我們常說,在勝義層面用正理觀察,沒有任何一個法具有自性。但如果你把這個標準用來否定所有東西都不存在,或者說名言上的很多作用也同時無法存在或安立,那麼你就是沒有把勝義和世俗這兩個層次分清楚。在世俗層面,名言的安立,各種能做、所做、業果等存在都是有的。但這並不違背它在勝義層次沒有一點自性。這絕對不能混淆,混淆了就可能把「沒有自性」和「沒有這個東西」搞亂。
另外一個原因是,有些人認為如果「芽」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就應該在勝義層次上是真實存在,世俗層次上也應該是真實存在。這樣在世俗層面也必須是真實存在。然而,在許多經典中認為這是錯誤的。例如《三摩帝王經》中提到,我們的眼、耳、鼻、舌等根識所決定的「量」,根本就不是一個可以稱為真實的判斷標準。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說,如果以世間的衡量標準就可以說這個東西是真實存在的,那何必還要聖者的證悟呢?
宗喀巴大師引用《三摩帝王經》或月稱菩薩的說法,指出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等根識所認知的一切法,從它究竟真實存在的角度來說,其認知是不具量的。這並不是說眼、耳、鼻、舌等根識所看到的東西不能作為世俗名言的量,而是指凡夫的根識無法現見法最究竟真實的存在情況。因為如果凡夫的根識就能看到法最究竟真實的存在情況,那何必還要修行成為聖者,用聖者的證悟去看見法最究竟真實的情形呢?
因此,「破除太過」就是沒有弄清楚自己所要破除的是什麼,以及破除之後剩下的是什麼。例如「芽」,我們只是要破除它的「自性有」和「實有」。如果你破除了自性有、實有之後,也順便把「芽」在名言世俗上各種生滅、能做所做的作用、因果關係也一併遮破,那麼就什麼都沒有剩下,這就墮入了斷滅見。所以,「遮除或破太過」就是沒有真正認清所要破的是什麼,導致破除了不應該破除的部分,就像「芽」,我們只要遮除它的自性有、實有,你卻把「芽」所有的存在,包括名言世俗的部分,也通通遮除並否定它的作用和業果。
破除「過狹隘」:自性三要點
另外一種過失是「所破太狹隘」或「太狹窄」。這是指對於我們所要遮除的「無自性」的「自性」,沒有很清楚地認知其範圍。我們所要破除的在人或法上面的這個所謂的「自性」,如果你沒有很清楚地了解它的本質和內涵,那麼你可能會破得太狹隘或不夠。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提到,所謂的「自性」包含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 非由因緣所生:如果一個東西有自性,那麼它就不是由因緣所生的。
- 時位無變:它不是新造作的,或者說在任何時刻都不會變化。
- 不待他力:它不關待其他,是獨立存在的。
如果一個東西有自性,它一定要符合這三個條件。
如果你沒有很清楚地了解我們所要破的「我」所擁有的這個「自性」是包含這三個條件的範疇,那麼你可能會落在「破除太過狹隘」。例如,下部宗派或唯識宗可能也認知並接受法不是由因緣所生和時位無變這兩個條件。但他們卻沒有辦法看到最究竟的「無自性」是什麼內涵,導致他們所認知的「無自性」,在中觀應成派或在最究竟的層次來看,它還是有自性。所以他們破除的東西不夠,沒有真正破除到底,導致所餘留的東西仍然有自性。這就變成了「所破太狹窄」,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把「無自性」所要包含的所有條件都弄清楚,導致破除得不夠或太狹隘,落入了「常邊」。在中觀應成派看來,這仍然是落於「常邊」,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破除法最究竟的自性。
所以,我們所要破除的「我」這個法自性的三個條件——非由因緣所生、時位無變、不待他力——下部宗派或唯識宗可能只認知到前兩個。他們承認法不是因緣所生,且時位無變。但他們沒有認知到第三個關鍵要點「不待他力」。所以,他們所認知的法是一種「能獨立自取」的「我」,例如五蘊聚合的「我」,或者阿賴耶識的「我」等等。這就表示他們沒有真正了解「不關待他」的最究竟本意是什麼。因此,他們所破除的程度沒有達到究竟、最根本,導致他們的觀點或認知不夠徹底,沒有真正達到最究竟的空性證見的程度。他們所認知的空性證見是不夠完美的,因為他們還留有對那個法最究竟的獨立自性存在的認知,所以就落入了「常邊」、「常見」。這就是「所破過於狹隘」的情況。
準確界定所破的重要性
我們一直在強調,清楚認知俱生我執這個「所破」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俱生我執其實是和我們的五蘊身心完全混雜在一起,或者說完全聚合在一起的。就像一個比喻:如果你到了懸崖邊,快要掉下深淵的時候,你絕不會說「我的身體要掉下去了」或「我的心要掉下去了」。在你的內心裡,會浮現出「我要掉下去了」。在身心聚合的情形中,有一個與之完全渾然一體的「我」在你的內心顯現出來,感覺到「它要掉下去了」。或者說,你要前往某個地方,你不會說「我的身體要走到什麼地方」,「我的心要走到什麼地方」,你一定很自然地在內心裡顯現出「我要前往什麼地方」。這個在身心聚合一體中,好像有一個清楚、鮮明浮現的「我」,這種顯現就是俱生我執。我們要破的就是這個東西。
又如另一個比喻,我們看到一匹馬在奔跑。你當下看到馬奔跑時,你所認知、你內心顯現的這匹馬,你不會去分別說「那是馬的身體在跑」或者「那是馬的心在跑」。你一定會從馬的身心聚合體上,有一個從它那邊清楚顯現在我們內心裡,一個與那匹馬大小一模一樣的「馬」呈現出來。這就是你對那匹馬的「我執」。
又比如提到色拉寺,你絕不會只想到色拉寺的房舍寺廟,也不會只想到色拉寺的出家眾。當提到色拉寺時,在你內心浮現的,就是包含寺廟和所有出家眾渾然一體,然後顯現過來一個真實、能夠獨立自取的,和這個寺院大小一模一樣的東西顯現在你內心。這就是我們的俱生我執。所以,對於這個所要破的俱生我執,清楚的界定和認知,這是非常重要的。
簡單來說,一個法或者說我們所謂的施設處,上面所做的名言安立,比如「這是瓶子」、「這是柱子」。我們的俱生我執,就是在這個名言安立上,有一個跟這個施設處一模一樣大小、範圍的東西,在我們內心顯現成它是一個能夠獨立自主、真實存在、有自性的「我」。這個就是我們所要破除的俱生我執最細微的部分。這個是我們需要認真去尋找、認真去確定的,這個「所破」的存在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我們要用「離一多因」的正理來破,一開始先找到這個「所破」,這是關鍵。所以,不論是「我是學生」、「我是老師」,這些名言施設的學生、老師,我們在內心裡,對於名言所施設的學生、老師上面,有一個執著認為這個學生、老師是一個真實的、跟我們所認知的學生、老師一模一樣大小、範圍的真實存在,這種「我執」,這是我們要破除最重要的認知。
實執的危害與對治
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講到:「唯見緣起全不誣,即滅實執取境相。」這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找到這個「所破」,然後真正用正理破除它之後,我們就可以滅除對一個法真實執著或自性有的執著,這種「實執」就會完全消失。所以,要讓這種實執或自性有的執著在相續中消失,最重要的是第一步要先找到那個所要破除的實執,那個俱生我執。
因此,我們要破除執著或說自性有、實有,首先就是要先了解那個俱生我執,它在我們內心是如何顯現的,它的顯現是怎樣,然後我們的心又是如何去執持這種顯現的俱生我執。如果你沒有真正弄清楚,而另外去尋找義理上提到的很多對實有或獨立自取的破除內涵,那麼你所認知的這些所謂實有或獨立自取要破除的東西,都只會流於一種意共相(抽象的名詞)。你再用任何正理去破除這些所謂的自力獨立自取或實有,都沒有用,對於對治自己內心的俱生我執,對於你生起真正的空性證見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所以,我們必須先第一步認知所要破除的那個實執,它怎麼顯現,然後我們怎麼去執持那個「我」,這要先弄清楚,你才有辦法真正對治俱生我執。
至尊洛桑卻堅法座大師曾說:「對我們凡夫而言,除了現在的顯現以外,別無正理的所破顯現。這是因為凡夫的一切心識,均為無明所染,所以任何境相都是實執顯現。」這告訴我們,我們不需要特別去尋找什麼要用正理破除的實有。因為對我們凡夫來說,現在在我們相續中顯現的各種情境,其實都是我們要用正理去破除的實執顯現。這些執著為實有的顯現,是因為我們凡夫的心識現在都還被無明所染污。所以,你相續中顯現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用實執顯現的方式在你內心顯現。沒有說哪個東西不是實執顯現就不需要對治,哪個東西是實執顯現才要對治。對於我們凡夫而言,所有顯現在我們面前的,都因為被無明所染,所以顯現的情形都涵蓋了實執顯現的層面,因此都是正理所要破除的俱生我執,這一點非常關鍵。
對於「芽」這種沒有自性存在的情況,我們一般凡夫大概沒有辦法馬上看到這個「芽」就認知它只是我們心的一個施設安立而已。我們一定會把這個「芽」真正當成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如果你沒有這種無自性的體會,你可能會變成:「那如果這個『芽』只是我們的心施設的,那它就完全不存在了!」很容易就墮入斷滅見。
所以,我們要在內心相續中生起對一個法「無自性」的遠離我執的關鍵,就是要了解事實上一切諸法都只是我們分別心或名言的安立存在而已。從它們究竟的本質上,它們沒有任何自性,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
證悟空性的途徑
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用一個比喻說:「
猶如依明鏡,雖顯自面影,然彼真實性,少許亦非有。
如是依諸蘊,我執成所緣,猶如自面像,真性中毫無。」
這段偈頌用鏡子來比喻。我們在一個乾淨的鏡子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像。我們很清楚鏡子裡面的影像根本就不是真的,不是真實的「我」。鏡子裡面的影像沒有任何道理可以成立它是真實的「我」。同樣地,我們依於五蘊身心而產生的我執,就像鏡子裡的影像,絕不是真實的「我」。它只是因為安立在諸蘊上面而施設、安立了一個「我」的名言而已。它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性來成立它是一個真實的「我」。
然而,如同鏡子裡的影像可以看到各種面容,產生各種作用。我們名言所安立、在五蘊身心上所施設的這個「我」,它也可以有各種因果、作用存在。但這並不否定這個「我」是沒有自性的。它沒有自性,但它仍然可以在名言作用、因果層面顯現。
章嘉若貝多傑大師也告誡我們:「
如今我派諸明慧,耽著實有等名相,鮮明顯現未留意,另覓所破如兔角。」
他告訴我們,事實上我們要對治所要破除的俱生我執,是我們蘊身聚合體中,渾然一體地顯現為一個好像能獨立自取的、鮮明顯現的執著。這才是我們要破除的。而不是另外再找一些額外要破除的實執或實有。很多人沒有弄清楚所破除的我執這個關鍵點,反而去尋找很多義理上或名相上的實有來破除。那這就像去尋找一個完全不存在的「兔子角」一樣。所以,一定要針對目標,真正找到所要破除的標的,否則就徒勞無功,沒有辦法真正破除我執。
所以,我們一定要再次確定,我們所要破除的,是在蘊身聚合之上,有一個鮮明顯現、能夠獨立自取的「我」。這種實執、這種我執才是我們要破除的。而不是要去遮除一個名言施設的「我」。名言施設的「我」不是我們要去否定或排除的。我們要排除的是,在施設的名言之上,在那個五蘊身心施設處,鮮明顯現出一個獨立自取的「我」的那種實執。那個「我」才是我們要破除的。
為什麼要破除這個實執,而不是名言施設的「我」呢?因為我們生起煩惱、造業(貪、嗔、癡等)的根源,都源於我們的實執、這個我執。例如「貪」。你對所貪戀的境,你一定會認知在這個所貪的施設處上,有一個真實、鮮明、非常可愛的對境,你才會生起貪。如果這個對境你只把它認為是名言施設的存在而已,相信你的貪不會那麼強烈地生起,你的煩惱也不會生起。同樣地,嗔恨這個煩惱生起的時候也是一樣。你一定是把你所嗔恨的對境,在這個施設處上,生起一個鮮明顯現、一個真實獨立自取的「我執」顯現出來,你才會對它生起強烈的嗔恨。如果它只是一個你認知為名言施設的存在,相信這個嗔恨的煩惱也不會出現。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認知到所要對治的是這個存在於所有施設處、所有安立所依上的「我」不存在,或者說這個實有、這個實執不存在,而都只是一個分別安立的存在而已,相信我們就能夠真正對治掉所有一切輪迴的根本——這個無明我執。因此,唯有破除這個根本的無明我執,才能夠獲得輪迴解脫。
我們生起貪的時候,對於所貪戀的對境,那個時候心裡面所顯現的,絕對是對於所貪戀的境百分之百認為它非常可愛、非常令人喜歡。隱含的情況就是認為這個境絕對是從它本身上,獨立自有一個真實可愛的本質存在。這就是我們生起各種煩惱的根源。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個對境的本質只是我們一個名言施設的存在而已,那麼你不只可以破除貪嗔這些煩惱,也可以去除掉對這個境的這種我執、這種實執。
我們要怎麼讓自己的心緒能夠真正認知到我們所要破除的俱生我執呢?就是要透過外緣,從善知識那邊得到一些教授、口訣。同時要多靠自己多做積資、淨障的修持。透過這種內外的力量,再加上自己的聞、思、修,不斷地去探求我們所要對治、所要破除的俱生我執到底是什麼。找到這個「所破」的關鍵之後,我們再用任何其他的空性正理,無論是緣起正理,還是現在所講的離一多因,都有辦法將這個所要破的俱生我執予以破除、消滅。所以,先找到這個所要破除的俱生我執,可以說是極為關鍵、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章嘉若貝多傑大師勉勵我們:這告訴我們,我們所要尋求的空性,我們所要對治的我執,不需要到其他很遠的地方去追尋。正在尋找空性本身,就是你尋找的對象。為什麼?因為在我們的身心上面,它所呈現的我執顯現和執著,不存在的無自性本質就在我們身上。我們所要找的空性就在我們身上就可以找得到,你不需要到遠處去尋找。
當然,要找到這個「空」,要找到這個「所破」的俱生我執,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可能值得我們花費數月乃至數年的時間不斷地去探求,你才有辦法真正去找到所要破的俱生我執,進而滅除我執,證悟空性。所以,我們就是要不斷地在這上面努力去探求。
Vipassana Teaching Lesson 3 English Translation
Not available yet
2024-09-08
Links to Vipassana Lessons
勝觀課程網頁連結
Tibetan and Chinese Audios are available for all lectures.
We are working on transcribing to Chinese text and translating to English text. We have completed only a few so far. It will take many months for all lectures. Please be patient and check back for the latest lectures.
所有講座都有藏文和中文的錄音。
我們正在進行中文轉錄和英文翻譯工作。到目前為止,我們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其他的仍需要多月時間,請耐心等待,並請回來查看最新的講座。
2024-07-07 Lesson 001 第 001 課
2024-08-04 Lesson 002 第 002 課
2024-09-08 Lesson 003 第 003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
2024-11-17 Lesson 004 第 004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
2024-12-15 Lesson 005 第 005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
2025-02-16 Lesson 006 第 006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
2025-03-30 Lesson 007 第 007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
2025-04-13 Lesson 008 第 008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
2025-05-04 Lesson 009 第 009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
2025-05-18 Lesson 010 第 010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
2025-08-03 Lesson 011 第 011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
2025-08-31 Lesson 012 第 012 課 (Transcription not available yet 尚未有筆記)